首页 新闻 作品 视频 人才 诗词 展赛 经纪人 艺术家 搜索 论坛 展厅 商城 博客 网址 分站 繁体

21
2013 04.29

专访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丛文俊

丛文俊 祖籍山东文登,1949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考古学博士。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教育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艺术奖。4次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先后被专业刊物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家”、“2009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

丛文俊

丛文俊简介

  丛文俊 祖籍山东文登,1949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考古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吉林省书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已发表书法研究文章两百余篇,专著有《中国书法全集·商周金文卷》、《中国书法全集·春秋战国金文卷》、《碑帖导临·散氏盘》、《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书法简史》(光盘)、《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书法史鉴》、《篆隶书基础教程》、《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丰草堂题跋书法》、《丛文俊还岁书法集》等。长期担任全国大展评委,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大展和名家邀请展,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
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4次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先后被专业刊物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家”、“2009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

柴静采访

书法创作中

访谈实录

书法报:丛教授,首先祝贺您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这是您继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之后,再次获得兰亭奖,您这次获奖与前两次获奖的感受是否不同?

丛文俊:从兰亭奖项目来说,理论奖、教育奖和艺术奖各有其评审标准,这届设立艺术奖虽然强调综合成就,但侧重创作也是很明确的。所以,艺术奖是对创作水平和艺术个性的肯定,感受也会和理论、教育有所不同。

书法报:由您创立的吉林大学古代书法文献与书法史研究硕士点,现已发展成为博士点,是全国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您和您的学生们的书法理论研究,受到海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丛文俊:吉林大学的古代书法文献与书法史研究硕士点,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研究为主,后来招收博士和博士后,基本特点不变。专业课有书法史、书法文献、传统书法批评、分体文献与技法美学、古代铭刻学与碑帖、明清社会文化与书法、书法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方法论等。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打好基础,强调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有较好的后续发展。做学问讲究做深做透,既要下笨功夫,又要有想象。我鼓励学术思想开放和出新,敢于破除成见,而提出的观点必须得到证实,坚持吉林大学“无证不信,孤证不立”的学风。学术研究重视“小中见大”,反对浮夸和想当然。我认为,只要教学效果好,学生就会乐学,从摹仿老师想问题到独立研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很有效。不过,学生的来源和基础知识有别,兴趣不一,只能是因人施教,不宜放任。

书法报:您曾在江苏文艺·名家讲坛中,以《技法——审美——风格表达》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请简要向读者阐述一下书法的文化属性。

丛文俊:书法的文化属性很复杂,甚至有些微妙难言。在我看来,它不仅存在于评论、阐释层面,而且存在于审美观念、方法、旨趣、价值标准的认知和运用当中,存在于技法、风格及其象征意义的综合结构之中,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伦理学的、传统的、大文艺思想观念的形而上及形而下的诸多方面。例如,阴阳是一对哲学范畴,用于生成论,与笔势、形势相对应;用于阐释论,对应于书论中所有相反相成的内容,如方圆、刚柔之类;用于书写,可与技法运用及其变化相对应,并存在于书写的全过程,如疾涩、偃仰、内外、提按之类。再如,书法是实用文字的书写艺术,而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从文字观到书法观的转化、文字学理论成为书法理论的基础,均有其深刻的文化印记。文字要求实用和规范,书法则有了相应的法度、秩序感与社会化的公共意义,有了典范和传统,有了伦理教化意义,有了体现知识阶层价值观的审美祈尚并推衍而成风气,甚至成为一种修身志道的工具、品格操守的象征符号。文字产生的神秘感与圣贤崇拜,书法有了各种超语义、超越艺术形式的装饰性书体,以及影响深远的书体分工与装饰美的鉴取,书法成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中介和纽带,有着能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的伟大功用,等等。又如,黄庭坚讲的“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靠什么来“养”?“养”成之后的书法应该如何?依我的理解,即如其评苏东坡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在学问文章所见的文气、才气之外,还应该包括文以载道、文如其人、文采风流等各种内容,借助笔墨而浓郁地散发出来,后来刘熙载《艺概》讲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以视为总结概括。黄氏的见解初步完成了大文艺观在书法上的理论建构和实际应用,如果加上《宣和书谱》的推广和评论,更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养”出来的书法有较强的雅文化特征,在书法史上占主导地位,而书法艺术也正因为有了文化属性,才会变得玄妙和厚重,并能很好地承载中国文化艺术精神。

今天,当我们更多地关注书法的艺术属性时,忘记、或者说缺少的正是其固有的文化属性,是得是失,恐怕要由后人评说了。

书法报:有人说当今书坛已是行草书“独霸天下”,篆书的创作者、研究者“偏安一隅”,在信息化时代篆书甚至可能成为渐行渐远的远古足音,对此您怎么看?

丛文俊:历史地看,从汉代至今,当代的篆书创作要算最繁荣的时期了。在以尺牍相尚的魏晋,篆书没有消亡,今后也不会。目前,出土文字日益丰富,业已形成甲骨、金石、简牍帛书为载体的完整的书体发展序列,如象形装饰文字、简化契刻甲骨文、周秦大篆、六国古文、鸟凤龙虫书、美化大篆、小篆及其秦汉变体,风格多姿多彩,历时一千多年,可资取法者超出清代数十倍,而今人所用,尚十不足一,所差者,作为法帖的出版物太少,讲习导临者阙如,令人望而却步。依我的体会,篆书的可塑性远在隶楷之上,它们不缺少艺术魅力,只是缺少让人亲近的途径以及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已。就书法艺术的整体而言,篆书是源头,又能贯穿三千年书法史,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我相信,篆书创作会越来越好。

书法报:邓石如开创篆书新格,之后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一直到当代的一些书家,无不殚精竭虑打造自己的篆书风格,其中不少人并以此来涵养篆刻,想请您谈谈篆书与篆刻之间的关系。

丛文俊:在古代,印章多是借助范模铸出来的篆书作品,以其形式所囿,布局时字形往往有增损改作,至秦汉而自备一格,有了“摹印”、“缪篆”的专名,以言入印之体,后世仍之。

作为篆刻家治印,本以摹古为的,后虽有流派之异,情趣叠增,而大旨不改。即使在今天,各种古体皆能入印,可谓花样层出,风格百变,其基本的艺术精神也没有多少改变,或许这正是篆刻名实的宿命所在吧。同样,当代的篆书无论美丑正草,都在试图表达心目中的古意,在拟古的层面,与篆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此无他,系古体的性质使然。从理论上讲,二者都需要不断地“复本”,以实现各种不同的精神依托,再为之打上时代的烙印。

篆书重笔法,篆刻讲刀法。在书卷气的追求上,二者或接近;在金石气的追求上,刀易而笔难。前面你列举的名家多以写篆入印,故其书、印风格近似,共同点在于流动性极佳的线条样式和张力,即使印面做一些残破处理,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种美感。齐白石是以印成篆,以笔拟刀,从另一侧面展现其篆书的个性。如果书、印同学古玺或两周金文、秦汉金文,其趋同处会明显地多一些,这是二者都在弱化自身特色而目标一致的缘故。由此可见,篆书、篆刻可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兄弟艺术,没有截然的藩篱,其相互借鉴、相互成就正多。

当代篆书、篆刻早已分家自立,彼此的联系已经很微弱了。就大展情况看,篆书作者不懂篆刻、印人不善篆书的情况十分多见,书、印各行其是,昔日共有的平台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失去。按照古代印论的见解,印章的美感、理论、批评标准等大都祖述于篆,终至于文字之学和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古人一直在努力把刻印之技提升至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凭借的就是与篆书相通的这个平台。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很繁荣,走得很远,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却很苍白,应该说远离昔日的平台是一个重要原因。

书法报:您书法创作的路子很宽,由篆书拓展到各书体,请谈谈其间的体会。

丛文俊:我的创作路子很宽,付出也多。在客观上,是为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如果自己不会写,怎么去评说古今,怎么指导学生。在主观上,一直向往《笔阵图》、《书谱》倡导的诸体兼善、集众美于笔下的境界,以及汉唐名家八体皆工之能,加上地不爱宝,三代汉唐出土文字之富让人不由自主地做起书法梦。

学书之初,涉猎的书体只有名家的楷草行书和汉碑隶书。大学学考古,开始接触出土文字资料。读硕士、博士主攻文字学,于是上自甲骨金文,下到秦汉简牍帛书,各体均以摹记字形为务,进而感悟、研习不同风格,以明确国别地域、社会不同阶层群体和个人的崇尚与风气,以及相关的文化、教育等内容。从商周古文字到秦汉早期隶书,过文字关非常重要,熟练地掌握字形,即可以知道各种古体之美与风格之所以然,笔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熟悉字形,创作中经常会出现以后代字形充数的情况,其作即不免杂芜,其味亦淡。在熟悉字形之后,按个人所好选择作品通临,以入古为目的。至于创作,还需要积累、筛选,寻绎适合个性发展、又与古今皆不相同的切入点,不断地验证和完善,包括没有古字形的情况下怎样利用偏旁拼合、假借,怎样改写晚出字形,怎样利用异体字变化章法等。古体书法的文化感很强,要学着尝试借助字形风格来表达对书体固有的,以及可以拓展和泛化的文化意味,如果只用“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的观念来图解字形,作品必然要流于肤浅。

诸体皆习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增强变化出新的能力,但付诸实践很难。例如,能写好篆书,却不一定能理解颜体楷书的“篆籀义理”及其草行的“篆籀气”之所在。知道何为“篆籀气”却不一定能区分其在晋系、唐系草行书体中的各自表现、显隐张力、对草行书体之美和个性风格的意义等。如果想要做到《书谱》倡导的“镕铸虫篆,陶均草隶”、楷草要能“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的理想境界,恐怕要倾注更多的精力,而所得几何,还是未知数。如果有好的认知而不努力,又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古人说的话是理想主义,还是有其可能?其实,桃花源的有无并不重要,去一趟武陵肯定值得。

尽管贪多务博,精力分散,但一路走下来,收获还是很大的。其中许多经验促进了对古代书论的理解和学术研究,反过来又不断地提升了对书法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一种学术与艺术的良性循环。例如,近年已经打通了技法——审美——风格——理论的古今界域,使玄妙难明的古代书论可解、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值得持续地做下去。

书法报:能否介绍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及今后的打算?

丛文俊:说起今后的打算,想法很多,但进度较慢,我的研究课题都是新开辟的领域,无可借鉴,还希望做得扎实一点,尽量减少错误和遗憾。长期以来,我的工作重点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教学,明年退休,可以多一点时间练字,搞个十年规划,多临帖、多思考、多尝试,希望各体书法还能有点进步。

丛文俊还岁书法展

丛文俊题跋书法展现场

辽宁讲授书法

书法讲座

书法展致辞

作品欣赏

丛文俊上追三代之古气,乘复原历史之想象,主张与书法碑帖后已然不在的作者进行交流,真正进入那个遥远的时代,这样书法文化终不会成为远古足音,而将绵延发展。

专题 评论 访谈 电子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招聘信息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bet365手机app下载 以海量书法、篆刻、国画信息为基础,倾力打造中国书法第一门户!
邮箱地址:shufawang@126.com   资料邮箱:shufaziliao@126.com
鲁ICP备06004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