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书法诗词艺术网
热点导读
 ·知名艺术家集粹
 ·十届国展获奖及提名作者网络展
 ·春之韵---陈春书法 陈曼丽书法
 首页 >> 信息中心 >> 时人评论 >> 正文
《墨韵心声》前言
文章来源:李甫书法诗词艺术网   【 】   时间:2018-6-28

我是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造反”声长大的。随着文革的深入,我由一名学生转而成了工人,从此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我开始自学,边工作边学习。我几乎每天去图书馆读书,图书馆成了我最好的课堂。我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政治,哲学,艺术,外语,阅览报刊杂志,钻研学术专著。图书馆藏书丰富,我读书亦能广泛涉猎。文理兼攻,先后历时二十余年,尤其是上大学期间,天天泡在图书馆,直到后来号召“干部下海”,我渐渐离图书馆远了。

我喜好书法,在这段自学的年代里,我白天读书晚上写字。最初从唐楷入手,临习颜柳,寒暑不辍。几年之后,初具模样。转而临习魏碑,汉隶,尤其在“张迁”“乙瑛”上用功较多。同时兼习行草。后来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欧阳中石先生指导下学习书法。三年的专业学习,使我对书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与写字的不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济南大学诗词班,跟着徐北文,徐志刚老师学习诗词。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学会了作诗填词,从而在美的范畴内认识了诗词,书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攻读哲学,美学,心理学,以期站的更高,进而明了诗词,书法。由于外语知识的不足,对世界美学前沿最新成果无法了解,实是一大遗憾。

哲学—美学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也就是说哲学,美学,心理学继续研究发展,不宜于各自独立的展开了,尤如文,史,哲三科不宜于各自独立研究发展一样。王羲之的《兰亭序》,自东晋就被人视为“至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直到今日欣赏《兰亭序》仍然感觉美,美不胜收。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古人看着美,今人仍看着美?应该说世人对美的欣赏,对美的认识,虽经历一千多年仍没有多大变化。“美"在人们心理上的感知是一贯的,是长通的。好的书画作品是美的,一篇好的诗文也是美的,二者形式不同,一个是空间美的展现,一个是时间美的流露,但二者在美的领域上,在对美的心理映照上是相通的,也就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是相通的。近现代美学的研究,尤其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研究,揭开了人类审美心理学的大门,但是还远远不够,正如1858年出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中所录美学条目指出:“在建筑,雕塑和绘画中,‘美的线条’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这种美的线条那些契合因素在我们心灵中引起同情共鸣。我们也还不知道某一旋律的魅力在哪里,它怎样会在我们的灵魂中唤起这样的感情。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使诗的每一节奏,词藻,形象和语言的声音具有迷人的力量。”这段引文提出的问题,时隔一百多年仍然还是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富于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学,相对西方美学,没有系统的论述,大都散记在各种文序,画论,以及杂记,语录中。中国的传统艺术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因此形成了“意境”的范畴。李泽厚的《“意境”杂谈》一文对“境”和“意”分别进行了分析:“‘境’和‘意’本身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或可窥破‘意境’形成的秘密”。李泽厚认为:“形神统一”是基于客观的层面上谈艺术象,这里包含着中国古代艺术家常谈到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形似”的重要在于它为“神似”提供了一个基础,艺术形象的指归和最高要求还在于“神似”,正如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

以形写神是艺术意境的客观形象,而创作意境是艺术家主观心理流露,因而产生了“情”与“理”的问题,正在于这“意境”包含着艺术家主观的情操,性格,正在于这“意境”是通过积极能动的主观所反映,把握的客观。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重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传统,“情”不是泛滥无归之情,必须是合乎“言志”的情,“言志”就是理,就是“文以载道”的理。

李泽厚论“意境”,王国维,朱光潜言“境界”都是中国传统美学当中对艺术美深层次的认识,应该是对“境界美”,“意境美”
更率意,更直接的表述,都是在美的范畴内对更高层次的艺术美给予的摹写,感知。“意境美”或“境界美”都是在美的更高的层面上的或更高界面上的对艺术的关照,知慧,也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唤起的情感。都是审美心理的一种流露,一种共鸣。所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即是这种境界美。王国维言:“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三)。这也是讲的境界美,境界美是本,而气质即形质,神韵即神似是末,境界出而“形”“神”则随之。因而意境或称境界并非李泽厚所讲的形与神的统一,而是境界具备之后,“形”“神”才随之出现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灵深处的美的感知。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是一种高深美感,是一种可悟而不可言的美感。

艺术是传递美的,而美的艺术在传递中又是分层次的或称是分层面的。书法,诗词亦然。在淼如浩瀚的中国古籍中记录着先哲,艺术大师的真知灼见。汉《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齐王僧虔《书法钩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的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等等。虽然先哲见解各不相同,虽然都没有言及美,但各种观点都是在言美,用不同的语言阐述着美的境界。诗词,书法亦是同一道理,在美的范畴内,在美的意境上其“实质”也是共通的。

从工业革命的全球化,到现今的全球信息化,现代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物质的进步是同步的,但与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同步的。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的文化还同物质的进步成反比,在现代化和商业化大潮中,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已进入误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相分裂,技术吞并艺术,文化和艺术过度包装,等等。这样一些误区不断地侵蚀着艺术的审美品性,在使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也毒化着大众,浅薄化,病态化,恶俗化,物质化,技术化,商品化,凡此种种。正是现代化不断滋生的弊端。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杰姆逊(F.Jameson)对文化商品化的分析是发人深省的:“一旦审美本身被商品化了,那该怎么办?后现代化正是如此:广告,音像......无一不是商品化的审美,或商品化的文化。人们的审美趣味已经被商品腐蚀得很厉害了,美本身也被腐蚀得很厉害,变成了商品。这给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审美文化的建设是艺术人性化生存的基本内涵,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艺术人性化生存选择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这样一种彻底人性化的生存方式,通过对美的浸润与净化,使人类文明呈现应有圆满性,使社会文化诸元素趋向于理想的整合。

艺术的发展,哲学,美学,心理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发展,商品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让人深思:文化艺术走向何方?

                      

 

                                            李 甫

                                          2012.7.26

                                          

以上内容为会员个人发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此内容。
李甫 相关的新闻
 ·《墨韵心声》前言 (2018-6-28 9:44:0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 防骗提示 |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bet365手机app下载 以海量书法、篆刻、国画信息为基础,倾力打造中国书法第一门户!

鲁ICP备14012611号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