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潮诗书画网络展



丁金潮


丁金潮在香港期间
拜访国学大师饶宗颐

丁金潮诗书画展跋

丁生产晋江,本泉郡望族,其先波斯。修哲学,躭吟赋书画,初为记者,嗣从政,至秉牧柄。洎垂堂之踬,遂放浪形骸于川岳,友糜鹿以游,盟鸥鹭而艺,欲以才谞自见于世。蚌病成珠,诗益可读,品清婉而寖沉郁,辞多寄讽。生从余游有间,是以知志学之年,即有会于翰墨,挹其风味,下笔无滞。起伏衄挫取法乎上,碑则禀以质,帖则采其妍,毫端波澜之际,谡谡然若劲松下风。迩而立雪程门,绍北宗画遗绪,虽偶为之,亦湛然有古人意。於戏!生洵才人也,郁郁乎文哉。方其负终军之志,民莫以求,甫在不惑,而留落不耦者,余尝为之扼腕嗟叹者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蹶而奋,志之所在,道之所存。以丁生之器识,游于艺,证无上道,果乎一花一世界也。嵗次壬辰十月执节周焜民跋于诎庐。


丁金潮简介

丁金潮,名炉,字炼之,以学名金潮行世。1968年出生,回族,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曾为厦大书画研究会学生分会会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访问学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延喆教授北宗山水画研究室的画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书协举办的权威性展览并获奖,曾获福建省“群星奖”(书法专项)。


点击进入 丁金潮艺术网 ...

关于丁金潮书法的评介

三挖
三挖
临得示帖
临得示帖
临李璧
临李璧
临王字
临王字
临远宦帖
临远宦帖
临魏碑1
临魏碑1
临魏碑2
临魏碑2
临魏碑3
临魏碑3
八尺自撰联
八尺自撰联
六尺四条幅-临石门铭
六尺四条幅-临石门铭
六尺对联---纪念弘一
六尺对联---纪念弘一
六尺对联-楚篆
六尺对联-楚篆
六尺对联-眼中
六尺对联-眼中
六尺对联-集字
六尺对联-集字
六尺朱砂对联
六尺朱砂对联
六尺自撰联
六尺自撰联
六尺行书对联
六尺行书对联
册页自作诗-
册页自作诗-
册页自作诗
册页自作诗
四尺对联-陈珍珍句
四尺对联-陈珍珍句
四尺行书对联
四尺行书对联
四条屏-自作诗2003年作
四条屏-自作诗2003年作
四条屏唐诗
四条屏唐诗
团扇1
团扇1
团扇2
团扇2
宋词条幅
宋词条幅
对联-纪念梁披云
对联-纪念梁披云
对联-纪念邓石如
对联-纪念邓石如
小斗方-梅清诗
小斗方-梅清诗
小斗方-滕王阁
小斗方-滕王阁
小楷诗稿
小楷诗稿
扇面-乌龙茶道
扇面-乌龙茶道
扇面-古诗
扇面-古诗
扇面-自作诗
扇面-自作诗
扇面自作诗
扇面自作诗
拳论
拳论
条幅-郑成功
条幅-郑成功
楚篆朱砂对联
楚篆朱砂对联
横幅-敬业
横幅-敬业
横幅-登华山
横幅-登华山
横幅-醉中岁月
横幅-醉中岁月
沁园春
沁园春
申易斋诗稿
申易斋诗稿
立轴-宋词
立轴-宋词
立轴-自作诗
立轴-自作诗
自作诗-魏碑长卷
自作诗-魏碑长卷
自作诗六尺屏
自作诗六尺屏
自作诗六尺条幅
自作诗六尺条幅
自作诗行书长卷
自作诗行书长卷
行草诗稿 2
行草诗稿 2
行草诗稿
行草诗稿
诗稿1
诗稿1
诗稿2
诗稿2
长卷-泉州风物
长卷-泉州风物
长卷京华诗作
长卷京华诗作
鹤道义门
鹤道义门

清奇古秀  质文并重
——书法家丁金潮印象 王乃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侨大学艺术系教授)

丁金潮在泉州以诗文而闻名,讲到书法艺术,人们很容易认为他只是书法“票友”。其实不然,作为行家里手,在书法界,他的功力、才情和总体文化修养,一点也不逊色于当今书坛的一般名家。
    金潮君与我结识近二十载,早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就读时,他就是厦大学生书法协会会长了。他出道早,又天资颖慧,潜心修炼,在艺术道路上,一直低调处事,从不以书法家自居。在学习期间,他就打了较坚实的楷书和魏碑基础,对颜真卿之大字麻姑仙、颜勤礼碑潜心不怠,工作后对魏碑中李璧墓志、论经书诗、石门铭、张猛龙碑临习尤勤,隶书则张迁、礼器,遒劲古拙,会心自得。然而性灵所归,他似乎更执著于清奇雅逸的二王派系,长期以来他一直勤练二王简札,醉心于圣教序、十七帖等,对以古为新的米芾之蜀素帖、苕溪诗卷、方圆庵记等也临心不辍。故其书风,总体讲,趋于清奇古秀,有别于一般学二王者,他还多了几分质朴典重。
    以金潮君之学识才情和功力看,他日后之书艺有望登堂入室而自铸高格。
    “为文大概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宋·吴子良《为文大概有三》)理、气、法三者为学文艺之人不可或缺也。金潮君以博览群书、问道师友为乐,尤其经年注心《易经》,探究中华文化之源,故理得;出身农户,多经社会人生历练,且兼习白鹤、太极等吐纳之法,拓正大磊落之胸襟,则气充;工余力行临摹日课,还常以目代腕,渐法备。

我观金潮君书,能文质并重,雅拙互补,若二水分流,又汇海朝宗,尽管路途还很漫长,然而淘洗历练已渐臻美景。更难得的是他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能“立之以品格,养之以元气,通之以易理,发之以诗情,调之以音律,参之以画法。”(金潮自述)。
    金潮君是公务员,我教书从艺,平素我们交往极少谈政界和人际关系事,话题最多总是艺术人生,尤其是诗书下酒,别有滋味。金潮悟性好,出手也敏捷,每有妙思,便书以自娱,或示以朋友,至今他所写的格律诗词,我见到的就有百多首,或行吟寄兴,或感物抒怀,或探索艺理,佳篇好句日多。能自抒心曲,体悟自然万物于学书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他曾有句:“龟藏鹤翥各参道,云淡天高空赋诗。”是他对诗书的目击道存和灵妙境界的追求,这与一般奴书和庸书无法同日而语的。苏东坡诗:“欲令诗悟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又是何等的境界。目前书法界普遍存在着浮躁与赶时尚的急功近利状况,唯有心态虚和简静、空纳万境方能真正体会艺术的充实与空灵。
    近年来金潮君行草书法疾涩相济,结字取法有致,墨气于浓润中有燥湿变化,几近自然而不造作,因此整体气息在沉实遒丽中又较雅逸灵动。他所书魏碑体,不太求开张雄肆,似乎更贴近温厚典重,甚至有点憨态,因此更觉平易可亲。如果把碑帖暗合,技法更娴熟点,收纵更自然随性点,或许会更臻于融和宛亮之境。
    金潮君尚年轻,有此造诣,且正气堂堂,直指大雅应是功到自然的事了。


关于丁金潮国画的评介

临宋画
临宋画
乡思
乡思
书斋
书斋
南宗山水
南宗山水
南闯北漂
南闯北漂
听瀑
听瀑
四尺整张古调
四尺整张古调
四尺整张立河
四尺整张立河
四尺整张竹下对弈
四尺整张竹下对弈
太行山1
太行山1
太行山2
太行山2
太行山居
太行山居
寒江独钓
寒江独钓
居深高远
居深高远
山居
山居
幸福家
幸福家
归家图
归家图
得食相呼
得食相呼
拟夏圭
拟夏圭
拟宋画1
拟宋画1
拟宋画2
拟宋画2
拟宋画3
拟宋画3
拟宋画4
拟宋画4
攀树图
攀树图
松风
松风
柳烟深处
柳烟深处
柳荫
柳荫
梅竹书屋
梅竹书屋
梅鹤
梅鹤
水仙
水仙
深山书庐
深山书庐
牡丹
牡丹
独行
独行
独钓
独钓
画山笔记
画山笔记
看云
看云
竹下风
竹下风
自得
自得
苍山如海
苍山如海
荷花
荷花
西窗
西窗
观瀑
观瀑
读易图
读易图
载酒泛舟
载酒泛舟
辛夷
辛夷
遥寄家山
遥寄家山
钓月
钓月
雾灵山印象
雾灵山印象
题梅
题梅

诗书情怀  以画为寄
——丁金潮山水画作品集序 何延喆

世界上没有专门的艺术品,只有所谓职业艺术家。多种因素的组合而成就的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都是艺术品。而职业艺术家未必都能生产出艺术品。金潮君跟我说过这种观点。
    我与金潮君结缘于清华美院高研班。他公余从我学习北宗山水画技法。他学画的目的很单纯。他是泉州湾传奇的波斯人后裔,现在职业类似古代的策士,近年访学于中国政法大学,而文之余为诗,诗之余写字。他赞同“画为文之极”的观点。学画乃为表达诗书表达不尽的人情物理,并向往有一天自己笔下能有不俗的诗书画结合体。
    恰好北宗山水画是一门融诗书画于一炉的艺术。与其他流派不同的是,它用线以刚劲为尚,皴法以斧劈皴及其变体为主,山水树木形态尤为丰富复杂。所以,我们在山水画技法教学之余,更多的是谈诗论书。
    金潮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关于诗,金潮君认为人不必都写诗,但生活万万不可无诗意。他少年时代就发表过新诗,后转入古典诗词创作,作品频频发表于《中华诗词》等刊物。我试着让他在高研班讲了一小节关于山水诗的课。发现他对诗歌不是一般的兴趣,而是有过理性的探索,尤其技巧方面。后来我几乎读完了他近几年的诗词小辑,觉其诗皆为有感而发,所谓“从心里长出来的”。如徐渭故居前一首“画家骨里是兵家,叱咤风云水墨涯。笔底豪情谁尽识,我思烈酒不思茶。”可谓性情、功底、创意毕现。
    金潮君的字有童子功。曾为厦门大学学生书协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恪守笔墨尤其精神传统,本不以艺术为旨归,而是作为“文章衣冠”、养性之道。学画一定程度促动了其书法的艺术观,章法、墨法有新起色,2011年以自作诗联为内容的书作入选中书协举办的展览3次。他从大量临习经典碑帖入手,渐从太极拳得悟以气化力出点线、因势造型塑章法的道理,从而渐渐获得一种以书法表现心性的自由。其魏碑已渐融化方圆笔法,趋向苍秀古朴;二王一路行草,比一般写王字者显得典重沉郁。今后能将碑帖融合浑化,是所至望也。
    金潮君学画起步晚,造型能力稍弱。但他勤思考,善总结。尤能发挥哲学专业出身的优势,化繁为简,借鉴易经、电脑之虚拟原理,结合所学图例,逐步了悟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山石树木云泉等三维空间结构的理法,在写生中已显示出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其诗书功力入画仍需一个渐修潜入的转换过程。但不自觉间,其线条皴法已见刚而不僵,柔而不弱之端倪。如其拟宋人笔意的小画,以寥寂笔意表现残岩、青松、小舟、高士,题上“敢笑孔明拙用才,急功折寿祈风台。三分天下虎狼事,高士寒汀钓月来”,文人情怀、清雅气息跃然纸上。
    金潮君兴趣广泛,多学科之间确能相互启发、共同促进,不致芜杂粗疏。一方面得益于他的习惯养成。而立之年以来,他公余每日读书、写字、练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今后画画相信也必将成为其终其一生的日课。另一方面,得益于《易经》的滋养。读易使其秉有异于常人的方法论,每学必求悟其神理,融而通之。尤其学科之间能借石攻玉,使诗书画互相参悟,渐入古秀之格,在刚刚不惑的年轻人中十分难得。
    我与金潮君皆有志于继承弘扬北宗山水画。假以时日,其诗才书功,所思、所感、所悟,喜乐、郁闷若得自如地倾泄于纸上林泉之间,与北宗相成就,师生之间笑视相庆,真人生一大幸事也。

(作者系当代北宗山水画代表人物,天津美院教授、清华美院特聘教授)


丁金潮的诗词及相关评论

但爱湖山美  何愁雨露微
——丁金潮诗集读后 萧 宜 美(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苏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三年来,丁金潮诗友常有诗作发我,直至发来新编的诗集,我们多有交流。他的诗,内容涉猎较广。有赞美,有反思,有眷念,有感悟。读他的诗,少数由于背景不了解,有些读不透,但多数还是可以明了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绪。
    丁金潮对家乡的山水、景观充满赤子之心,诗人之情。“舒展身心濯碧浪,楚狂放胆发新讴。”(《山美水库》之二)“忽遐忽迩色明灭,蓝水青云共荡悠。”(《赐恩岩》之二)“淡中见性宜充酒,忙里偷闲且坐禅。” (《乌龙茶道》)由此可见,诗人完全陶醉于家乡的风情美景中。闽南古迹众多,所以丁金潮诗中对此有许多描写咏叹。《留安塔》留句:“留相登临处,气清人欲仙。”《石狮姑嫂塔》感叹:“伫望夫兄碧海情,孤帆未见已身凝。”《题泉州老君塔》更是望古及今,在赞美 “虎乳灵山涵大气,生机脉脉到今来”之后,笔锋一转,切中文坛时弊 ,正是:“五千言布万年道,泛滥时文诚可哀。”
    对于家乡的英雄豪杰,诗人充满敬意。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闽南地区有多处塑像,诗人在《郑成功塑像》中写道:“威震欧夷开首例,千年一炬点青衣。”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以自己睿智的思想,翻开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诗人参观李贽故居时,如见真人,大声赞道:“雷电划穿长夜昏,嘻嘲怒骂见真魂。”
    随着人生鸿图的展开,丁金潮的脚步迈出了闽南,饱览祖国山河,进一步拓宽视野,创作了不少诗作。诗人在北方草原纵马,“草前鞭后驽骐命,不计险夷踏乐归”;诗人在桂林山水泛舟,“曲水轻舟心放任,桃源新景幻如真”;诗人在黄山看日出,“松瀑云峰流彩际,红盘幻碎九天门”;诗人在泸古湖猎奇,“波连母系蓬莱岛,梦幻奇婚伊甸林”。诗人还跨出国门,游览世界景观,《记希腊爱琴三岛游》,这是一首七律,其中颈联这样写道:“屋巷恍如鼓浪屿,光阴悠似掠波鸥”。此联妙在游爱情岛时,居然恍如鼓浪屿,本人也去过那里,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家乡情结之浓郁呀。
    丁金潮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追忆岁月,抒发人生感悟的。比如,“青山难阻东流水,汇海成湖两任之。”(《无题》)“春信秋荣多辗转,不渝本色褒长青。”(《赠大学室友》)“江湖廿载匆匆过,时慕英雄时羡仙。”(《大学入校二十周年有感》)“廿载重逢君默默,笑容依旧映花红。”(《高中同学二十周年聚会》之三)。这些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美好岁月的眷念情怀,以及对匆匆岁月的惆怅心情。
    丁金潮的诗中,不乏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七律《 锻炼》将府苍垣映绿茵,高台旷野空回音。仰瞻功业家居近,培养精神晨夕临。手足接天千翅鹤,身形投地无弦琴。人生卅二知艰危,极目百年瞻气新。这是一首描写日常锻炼的诗作,联想丰富,层次分明。首联交代锻炼的地点及环境,这不是一般的场地,应该是一个位于古代将军府周边的大公园或体育场里,是锻炼身体的好地方。颔联点出锻炼地点离家很近,方便早晚练功,培养精神。颈联出彩,把练功的场面形象而生动、夸张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手足接天千翅鹤,身形投 地无弦琴。”尾联则是作者坚持锻炼的感悟。    还有五律《茶树》: 植根偏瘠畦,无意斗芳菲。但爱湖山美,何愁雨露微。四时培复采,万叶去如归。日月精华聚,香清世所稀。这是一首茶树的颂歌。它不嫌深山瘦地,无意名利,只是聚日月之精华,把清香献给人间。这首诗曾在《中华诗词学会》通讯上发表,受到肯定。“但爱湖山美,何愁雨露微”,人就要有这种精神。我在丁金潮的诗中,似乎看到作者的精神寄托。
    诗词创作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诗词的意境构建方面、格律技巧方面,丁金潮诗友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努力,我衷心地祝愿成功!以上是我的一点读后感,供参考。

飞 鸿 雪 泥

冀北骑马
冀北秋风醉翠微,危鞍擒纵浴朝晖。
草前鞭后驽骐命,不计险夷踏乐归。

旅欧示女二章
(一)答女问外面好吗
外边世界真精彩,拥有几何靠汝才。
琴海欧洲如有待,阿馨留学哪时来。
(二)牛津见闻
牛津市内雪霏霏,学子何曾衣策肥。
苦愤艰难图自立,学成归国报春晖。

记希腊爱琴三岛游
万丈柔波如碧幕,爱琴三岛缀天绸。
朝阳泼彩织千线,狂舞轻舟消百愁。
屋巷恍如鼓浪屿,光阴悠似掠波鸥。
流辉井隧穿千载,此刻欢欣胜帝侯。
游艇中有歌舞节目,并让游客参与
著名景点,几处文物时间跨度超千年。
咏桂林·时值乙酉年春
山环水转舒长卷,独秀峰前谁拱辰?
天染岁皴苍且润,拟人肖物貌兼神。
春山凝露绿滋眼,竹舍笼烟紫绕身。
曲水轻舟心放任,桃源新景幻如真。
桂林新建一景区名曰:古桃源

游酆都鬼城
宁信诸般轮与回,何堪百载剩尘灰。
宽怀慈念通今古,明月清风去复来。

游蝴蝶泉园
丘壑林泉一味清,斯园此景以何名?
沉潭贞侣蝶群奠,浴骨冰泉情种铭
几代痴迷花五朵,半生荣辱影千屏。
成珠病蚌惨为展,人世悲残只梦萦。
相传古代有一对情侣对恶势力坚贞不屈,双双投于深潭徇情,每年到一定季节,园中的蝴蝶漫山遍野,当地人都说它们在悼念这对情侣。
相传用蝴蝶泉水洗手,可以祈求得到真正的爱情。
电影《五朵金花》在此拍摄。

 

井岗感怀
峰海惊涛天岸残,伟人点化壮名山。
星星之火燎原势,只待天光克地寒。

游“女儿国”偶成
泼彩仙人笔意临,泸沽湖底五光云。
波连母系蓬莱岛,梦幻奇婚伊甸林。
野火山歌牵舞侣,爱心热血睦家邻
迢迢万里堪寻觅,清净时空赤子心。
指旅行社安排的篝火晚会。
到泸沽人家中访问深感其民风淳朴,家教很重视爱心教育。

黄山观日
餐风饮露数星辰,伫望天公宿醉痕。
松瀑云峰流彩际,红盘幻碎九天门。

徐渭故居前二首
(一)
画家骨里是兵家,叱咤风云水墨涯。
笔底豪情谁尽识,我思烈酒不思茶。
(二)
松窗藤壁寂无花,孤愤灵台恨噪蛙。
来者应知身后事,明珠焕彩灿如霞。
登华山
诸峦莲聚沐春晖,险道极天度翠微。
华岳归来增霸气,纵横不让本心违。

华山棋亭
当年谁可证输赢?岭上尚余棋与亭!
垂老英雄皈学道,神仙未必亦知兵。

金门首航
恨水茫茫何处涯,海珠晓照旧人家。
七分春色藏深洞,半纪冰箱冻异葩。
梦断梦圆和泪酒,潮迎潮送载糖槎
往来多是蓬莱客,片片苍帆映彩霞。
金门一古民居有“海珠晓照”牌匾
金门景点以防空洞为著
亦指金门高梁酒
④金门贡糖为其名产

红军长征出发地(宁化)
苏区儿女出乡关,百战艰危几再还?
碑立转移开步处,海西今日起新澜。

秦兵马俑
感叹奇观客万千,谁怜蚁匠渺如烟;
独夫可以驱天下,惨祸丰功转瞬间。

越南下龙湾(新韵)
开窗连海气,烟雨倍氲氤。
白雾淹新月,碧波浮桂林。
石禽非大美,天匠巧无痕。
山河本一脉,同是龙传人。

西湖夜景
月色霓虹湖底天,风吹塔影舞翩翩。
波间堤柳拂时隧,苏白风流奔眼前。

中南海
瀛台遥望景迷离,柳暗花明信可期。
直入中心思探海,听雷处静识先机。

婺源李坑
幽楼秀逸半桥边,清饮凭栏云水闲。
雨巷康桥绮丽梦,恍然倩影曲街间。

江西行
世事茫茫竟可哀,长驱千里亦悠哉。
烟霞山水无常态,每遇会心载意回。

古闽王城遗址
群山朝拱三江汇,势压越瓯气象开。
汉阙闽宫存底蕴,天光鹤影印苍苔。

丹霞山
     丹崖墨壁何崔嵬,形色浑然劫后灰。
    无际沧桑变幻影,云山深处即蓬莱。

题黄果树瀑布
十里音传绿雾过,千岩万壑汇清波。
居高原不恃声势,跌宕挺身作立河。

雾灵山夏日写生感悟
苍翠林中玉光凝,壁间瀑布夹晶凌。
参差错落自然趣,谁道夏虫不识冰。

登雾灵顶远望
驱车乘缆忽临巅,却道千峰皆等闲。
问我何方堪入画,弯弯路上望云间。

春日于高碑店文化街见辛夷盛开有作
经风复历霜,白紫灿西窗。
十里并肩路,三乡带露芳。
虬龙腾玉树,妙笔绘红妆。
柳絮漫天舞,却输一缕香。

家 山 风 月

留安塔
百亭一洞天,塔立却如悬。
倒影垂蓝涧,横风摇紫鞭。
银蛇腰晃动,青鲤尾交眠。
留相登临处,气清人欲仙。
桃溪在日光下似银蛇
留安山形似双鲤,因名相留正而得名。

石狮姑嫂塔
伫望夫兄碧海情,孤帆未见已身凝。
贞心未冷将航导,泪眼放灯万里明。

刺桐公园观荷
亭亭擎雨盖,承露载芳菲。
天地团团气,红纤间绿肥。

题泉州老君岩
(一)
娲皇遗落补天材,宋匠一锤混沌开
虎乳灵山涵大气,生机脉脉到今来。
相传老君岩浑然天成,宋时有好事者稍凿之乃成现状。
老君岩所在清源山有虎乳泉
(二)
此老初生须发白,历经沧海返婴孩。
五千言布万年道,泛滥时文诚可哀。
(三)
其人其事尽难言,关路寂寥沉紫烟。
宇内一村谁隐士,老庄经里有桃源。

郑成功塑像
威震欧夷开首例,千年一炬点青衣。
路人争颂定风力,鹏举雄姿镇海西。

咏泉州东西塔
经飚历震百千年,燕剪塔尖势逼天。
守护众生离合路,山盟海誓岂徒然。

 

泉州少林寺三章(新韵)
(一)
南派少林肇智空,四兴三废岁峥嵘。
千年禅武精神在,拨雾重光气似虹。
(二)
缘如南寺两青榕,嵩岳清源一苇通。
救驾威名扬四海,抗倭传艺号俞龙。
(三)
宇内风披一指禅,藏龙卧虎在名山。
实虚互化融禅武,不论南宗与北拳。

李贽故居
雷电划穿长夜昏,嘻嘲怒骂见真魂。
  焚藏宿命几时改?聚宝深居锁暮春
李贽故居住在古商街聚宝街。

山美水库二首
(一)
饮水还来探水头,白云深处贮蓝流。
溪声雨意润秋梦,乍醒心居楼外楼。
(二)
天边来客泛轻舟,胜似卢家有莫愁。
舒展身心濯碧浪,楚狂放胆发新讴。

乌龙茶道(新韵)
佛手观音总善缘,乌龙垂露四时鲜。
淡中见性宜充酒,忙里偷闲且坐禅。
茹苦回甘真至味,去花留叶足清欢。
天工匠艺难兼美,直似时贤隐雾山。

浔埔女
     渔姑素面彩云裳,如梦“花园”髻上妆
心底夫儿肩上担,不辞夏热与冬凉。
日本人誉浔埔女头饰为“头上花园”

德化瓷喻
能工手上一堆土,有幸佛身无幸壶。
利世瓷壶非贱器,受人香火愧尊呼。

茶 树
植根偏瘠畦,无意斗芳菲。
但爱湖山美,何愁雨露微。
四时培复采,万叶去如归。
日月精华聚,香清世所稀。

                                                                                                       西            畴       
新簪花满头,寄意把春留;
不若园中客,心闲话更悠。
赐恩岩二首
(一)
浩月一轮耀小楼,万家忧乐在心头。
忽遐忽迩色明灭,蓝水青云共荡悠。
(二)
车灯织带绕僧楼,万户如星在下头。
何必月明销往事,山川管领傲王侯。

永春横口新四景
 (一)新龙兴寺
寺号龙兴废复兴,回廊曲构巧经营。
倚山面水斜飞式,龙跃于田惕不惊。   
(二)朱德办公旧址
朱德扁担万代传,郭家铅笔亦奇缘。
民心早已铸真像,重修旧址启后贤。
(三)红豆杉
如豆丹阳嵌树冠,中通外实笔一杆。
寒潭作砚天当纸,写意抒情云浪翻。
(四)清代当铺
疑是青藤旧画台,天池聚宝不涵才,
形如曲斗郁文气,青眼非吾见利开。

赐恩岩雅集
世路崎岖百感生,侵人岁月了无痕,
山中佳气驱寒暑,足底烟云任降升。

纪念郑成功复台三百五十周年
苛朱无地容,海外悬孤忠。
血里华夷碧,心中儒道红。
逆亲因节义,复土起兵戎。
衣青千古色,祠暮万年钟。

咏泉州刺桐花
似海相思碧有涯,红云生处即吾家。
叶先花后凭谁卜,一夜枝头绿万芽。

岁 月 峥 嵘


破浪乘风会有时,寒汀云岫暂栖迟。
龟藏鹤翥各参道,云淡天高宜赋诗。
汝不用吾吾自用,谁能知士士焉知。
青山难阻东流水,汇海成湖两任之。

戌子年贺岁诗
掌握鼠标百事通,新途满目刺桐红。
借吾羲献瑞祥笔,为写福来字更工。
据考,王羲之、王献之所用笔为鼠须笔

贺母校永春一中百年校庆
桃水悠悠日夜东,梅峰高耸树连空。
巍巍学府文风蔚,井井田园秋色浓。
师若烛芯恩似月,校经沧海气如虹。
百年寿诞春晖耀,寸草微心处处同。

梅园记事
(写于永春一中百年校庆之际)
少年心事羡人红,有志却无萤雪功。
迎考窘情昨梦里,匿名习作校刊中。
良师梯设助攀桂,益友誓言敢屠龙。
相聚欢歌别壮语,何当煮酒校园东?
梅园为永春一中别称
赠大学室友
凤凰花放诸君聚,海怪山灵皆是精。
赊酒勇抛学生证,熄灯纵议马弗经。
无羁无绊十僧庙,有义有情几相卿?
春信秋荣多辗转,不渝本色是长青。
马弗:指马克思、弗洛伊德

赠某君
打压排挤君正欢,掘金堪笑欲通关。
书生莫道难成事,黄石桥头人又还。

拾而立之年旧作一首改之
稳重固如初,心烦夏草芜。
读易试演卦,练武也帮厨。
守缺有恒福,平心从远图。
凝神观世态,时至田园苏。

年近不惑
中年心绪渺无涯,汝种豆来我种瓜。
世事沧波人一粟,灵魂深处早安家。

迁居(新韵)
蜗蛰卖文八载忽,将雏携老入新居。
诚叨亲友解囊助,喜置书台广地犁。
晨起练功鹰展翅,夜修潜志鲤观霓。
莫多浸恋帖碑趣,庇士千间当课题。

学书记事
父训临书学颜柳,望儿穷亦鬻书流。
墨磨人处才情见,心慕古时德智修。
梅苑地偏多益友,桃园师慧启宏猷。
书非生计聊为乐,云鹤于天任戏游。

自 况
久寄“机关”幸未痴,是非得失寸心知。
自怜孤子重“兄弟”,不耻微官识运时。
忙写公文闲写字,优生小女胜生儿。
胸怀四海春风意,冯谖子仪皆我师。
指郭子仪
大学入校二十周年有感
文化由人命在天,南强如梦亦前缘。
江湖廿载匆匆过,时慕英雄时羡仙。
厦大有“南方之强”之誉

高中同学二十周年聚会三首
(一)谢师长
治顽启智播芳菲,师是明星梦几追。
历尽艰危尤感慨,今多疑惑可咨谁?
(二)嘲同窗聚会不来
春夜不眠火鼎边,当年兄弟最投缘。
旧旗无力招新客,爱子娇妻地和天?
(三)无题
东风夜色两朦胧,罗曼初情惊眼中。
廿载重逢君默默,笑容依旧映花红

中秋寄台湾友人
两岸三通穿曲径,九州一统候佳音。
遥知兄弟尽余盏,聊慰长波荡漾心。

写牡丹贺友人生日
真情奇想贺生辰,花影电传妍似生。
如画春光君靥驻,岁月清欢鬓无痕。

端午漫笔
海气濛濛山雨微,离骚余韵几人知。
时人悲乐多关己,最是香粽瘗肚时。

清明二首
(一)
香烛纸钱热炙空,杜鹃滴血遍山红,
拜祖身起迷茫甚,肯负三才孕育功?
(二)
孔圣不言神鬼怪,亦非死去万事空。
人生代代无穷已,追远回头即慎终。

赠画友
忙中岁月恨蹉跎,半载同窗教我多。
画里生涯同趣味,思君不见奈天何。

送别二首
(一)
未知去日问归期,阿尔山遥北又西。
辗转千般难寄意,劳亭入画待君题。
(二)
骊歌一路柳依依,西出边城忽转迷。
夜醒思量明日事,索题联句两难全。

翰墨缘
文艺少年特想红,于今翰墨始粗通。
愿辞浮誉求康静,深印雪泥老鹤踪。

中秋因访学留京
悄立天桥共月悬,苍生似浪轮滚澜。
关山越过谒沧海,南闯北漂意兴酣。

想象家父七十寿宴
伟岸南山郁郁松,和风骤雨俱从容。
神驰济济蟠桃宴,最乐寿星携鹤童。

短信祝寿
问道京华解冻痴,途长祝寿只传诗。
坚信父愿终偿日,胜似席间称觞时。

无 弦 琴 响

论书(新韵)
靓酷时髦俗市谈,清奇古秀格高难。
苦参骨韵实虚法,满纸烟云意气酣。

五律·炼铁石
谁怜顽铁石,磊落出深山。
十载火炉酷,一朝霜刃寒。
暂于墙上挂,犹在鞘中弹。
谁有不平事,龙吟风雨间。

说曹操(新韵)
胸次当年压众英,夜悲白骨待鸡鸣。
烬灰赤壁帝王梦,沧海铜台诗酒名。
乱世奸雄官有道,暮年烈士意难平。
周公吐哺曹公拜,刘正汝奇孰重轻。
指刘备

讽斗茶风
人能富贵舌唇灵,七事惟茶可斗赢。
最是斯文诗剑乐,场中何故不风行。

论蔡襄书法
心画淳和骨力强,京书失笔岂如襄;
“四家”何故翻新版,宋似今人错抑扬。
语出米芾

评石门铭
神仙飘逸骨非轻,野老骚人手眼灵。
身在庙堂心羡鹤,年来对此最钟情。

周焜民书法展观后
惟真名士自风流,字里功夫字外求。
墨化实虚分黑白,笔开混沌写春秋。
青霜紫电腕间现,丹鹤苍鹰天上游。
巷议纷纷说展览,一时颜董压曹刘
周焜民书学颜真卿、董其昌
曹操、刘备,时电视剧正在播出《三国演义》连续剧

咏张二水
却许中郎哭太师,瑞图莫议乱题祠;
真情性命皆无价,处地设身无厥词。
指蔡邕哭董卓

怜瑞图
乱世隐于朝,何堪逞智豪,
屈身为自保,字里有离骚。

中秋夜
(一)
圆融中正道心明,朗朗乾坤一洗清。
惟愿兹宵非是梦,从今好运伴精英。
(二)
嫦娥顾盼眼波盈,众意天心同放晴。
一载一宵终是梦,忍将心事付繁星。

七律·释雅山锻炼
将府苍垣映绿茵,高台旷野响跫音。
仰瞻功业家居近,涵养精神旦夕临。
手足击空千翅鹤,影身弹地二弦琴。
人生卅二知艰困,驰目百年胆气新。
和余险峰一江楼雅集
闻笳意转愁,名士谁能俦?
江海势无滞,云山景尽收。
浪回雁叫烈,天压月魂幽。
完吾赈震事,与尔复登楼。
余险峰原作《和孟秋兄一江楼雅集》:莺飞芳草碧,清气拂江楼。汽笛舟帆返,星辰月色柔。谈诗今复古,悟道翠盈畴。谁弄胡笳响,汶川云正愁。

杨州慢
上岛茗佳,闽泉曲美,相逢羞对初缘。怅晋京千里,尽杨柳芊芊。又重晤倾谈夙夜,黛峰临近,鬓舌香甜。渡吾心,何寄此身,天畔飞鸢。
旷怀激赏,到如今,相守惊翩。喜明月挥光,涟漪心系,杯酒情牵。七月七,桥长架,慧心识,默默无言。祈温馨心蕴,何堪往事如烟。

无题五首(新韵)
(一)
同窗数子最风雅,恨我当年丑小鸭。
痴复迷来狂后醒,可怜海市在天涯。
(二)
莫道少年梦早空,今宵拼却醉颜红。
得君共我歌三曲,绚丽繁华满眼中。
(三)
桃溪侧畔认前踪,心像翻新印倩容。
怨不当年寻未嫁,痴、狂若个更情浓?
(四)
风清雨细逊初晴,历历新亭与旧亭。
世事何如心事重,抬头放眼看山青?
(五)
荔城萍聚忆初经,疑是痴狂梦未醒。
陈酒容人三日醉,不堪回首两心惊。

忆林英仪老师
天年乐享忘江湖,陋室追星自有徒。
此老微言堪警醒,问渠笔法答“读书”。

伏树先生散文集阅读人生付梓
文章岑寂岂心哀,闪电穿云激响雷。
阅读人生情最重,击敲木石火方来。
一身气骨堪矜贵,万亩心田敢斗财,
弦上耳中皆妙谛,题诗幸有凤凰台。

寿陈珍珍先生九十华诞
郁郁城西不老松,梅兰竹菊气相通。
良辰喜涨潮三尺,四海甘醪福万重。

已丑贺岁
鼠消熊遁响冬雷,笃笃青牛携喜来。
吃苦耐劳天不负,乾坤扭转鸿图开。

听  雨
闲来听雨亦欣然,兼味书香恍入禅。
春草池塘生趣满,空灵心眼现红莲。

中秋一首
圆缺阴晴去雁音,冰轮冷冷澡诗襟。
流萤野火碧空照,菊气松风古意侵。
仰望天中云捉月,独斟客里桌当琴。
痴狂漫向人间诉,有兴无诗谁共吟?

无题
(一)
牵肠挂肚到几时,冬去春来鬓有丝。
红瘦绿纤君信否,心田犹润潜萌诗。
(二)
去电回音无影踪,时时忧乐皆仰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通未通?
(三)
抒情写景两难成,七尺男儿幽怨生。
天纵诗才霄汉外,人同山静雀无声。
(四)
烫盏煮茶兴味醇,伊人解韵在泉城。
一帧画册徒于手,心眼晃悠见又嗔。

亢金马书展观后
经营纸上漫夸能,修到身心道始真。
冠盖京华礼在野,几人沉潜似君深。

论用笔
人书一体乃真言,不重两头看中间,
万种风情腰际出,苍茫大气寓方圆。

题兰二首
(一)
荒郊无主抗寒开,青眼诗肠爱汝才;
霁月光风君固守,岂堪移入市中栽。
(二)
正侧荣枯总灿然,生来从未意阑珊。
慧根剑叶秉王气,蜗苟蝇营噤若蝉。

题竹二首
(一)
书生本色出青山,岂与渔人作钓竿,
唯愿长篙付巨手,群贤得渡过龙潭。
(二)
风雨满城竹一竿,无常世事人何堪。
啸吟林下静参易,天赐难关助我禅。

题水仙图
绿意盈盈书案边,半帘香梦醒堪怜。
一泓春水花如海,踏浪凌波似醉仙。

题梅三首
(一)
玉花铁骨占春机,闲里写来最适宜。
点点圈圈放手去,繁华清淡总为奇。
(二)
富贵神仙众人期,梅花节操古来稀。
风中落寞伴鹤影,不屈昂藏七尺躯。
(三)
豪情逸气写梅枝,摄取春魂三两丝,
雨雪风霜一夜骤,沉吾心底酿成诗。

题黄山图
劲松奇石淡蓝天,美哉无处不福田。
翰墨云烟常供养,居心高远即神仙。       
                              
梅鹤图
可怜高士孤零丁,鹤子梅妻亦太清。
画里生涯终是幻,书斋半卧待天明。
题 画
白菜番茄与苦瓜,清心红火乐无涯,
名江利海一游艇,幸而今晨已到家。

题松鹤图
松鹤相知千载缘,自由浪漫山花间。
莫愁身外无长物,明月清风不用钱。

题墨牡丹
富贵今多墨染成,胭脂涂抹枉伤神,
半疯半傻半乌白,世象描摹乃最真。

题山水三首
(一)
何处小斟三两杯,图中幽雅似兰台。
相逢酒渴思吞海,急待心花逐浪开。
(二)
莫问海拔勇向前,童心释放苦中甜。
天梯旧造寻常径,别有风光在树巅。
(三)
敢笑卧龙拙用才,急功折寿祈风台。
三分天下虎狼事,高士横舟钓月来。

丁金潮的书画评论文选

虞愚书法浅尝

(1989年1月28日厦门日报编者按:虞老生于1909年。今年是他八十大寿,特发此稿。以表祝贺。)

虞愚书法浅尝
丁金潮

虞愚教授是厦门市鼓浪屿人,身兼哲学家、书法家、诗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而作为一个书法家,虞愚教授更以其博大精深的学问,豪放高雅的诗情为源泉。达到了相当难以企及的境界。
    1986年,虞愚教授曾在厦门大学举办了书法讲座,听众如云而至。虞愚教授讲解了书法的生理基础、用笔方式和书法的美学等基本知识,尤其结合自己在学书路上苦心探索的经历,深谈了两点体会:一、练字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二、学书要碑帖结合、刚柔相济。虞愚教授自小沉浸于碑帖之间,如痴如醉,年轻时尝通临《三希堂法帖》数十遍,然后遍访上海名家。在厦门大学期间,课余曾向弘一法师请教书法。现在虞愚教授的书法可谓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地。
    我常于黄昏散步时在南普陀入口处伫立良久、静观虞愚教授撰写的楹联:“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联句对仗工整、意趣恢宏,而我更心追其书法的古拙、清雅。虞愚教授的用笔以外拓的笔法为主,点画之中似有利剑挥之欲出、沉着、痛快而又含蓄、简约;结构似欹反正,疏旷、清丽而又自然、飘逸。观虞愚教授书作皆似不经心而成,实则是“如理作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理”是高于“法”的范畴,虞愚教授以其深悟之理来作书,而不束缚于成法之中,“理”字实际上促成了他达到了“无法之法”的境界。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非人书俱老,何以能如此呢?
    南普陀洗心池对面刻石中,可以觅得虞愚教授年轻时的行书书作,写得遒劲、飘逸,英气勃勃,可窥探他碑帖结合的学书之路,尤其《石门铭》碑的韵味跃然石上。虞愚教授一直提倡学书要碑帖结合、刚柔相济,不可囿于一端,而这种结合又应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相加。在虞愚教授的书作中,大字以碑的成份为主以壮气,如“厦门站”、“湖滨影剧院”的题字;而小字以帖的成份为主以得韵,观其书作中一些小字落款,即使笔划细若发丝,但也圆劲、清晰、帖味尤为明显。虞愚教授作书常以尖锋入纸、出锋疾利,非功深底厚者不敢为;而其含蓄之处“意到笔不到”,虞愚教授自言从丰子恺漫画中,悟到了意连笔不连,可以得到空灵、飞动之美,他写“风”字,最上面一横常常省略,而又使人感到这一横的存在。由于学书、作书都做到两方面矛盾体的有机结合,所以,虞愚教授的书法常常为俗手所不及描摹,“可观而不可学也”。
    虞愚教授精研佛理,又曾从师弘一法师学书,所以,其章法、行款疏淡的书作中,处处都透出了佛家的“逸”味。可以说,作为风格古雅、空灵的一种书法流派代表,有着独创的书法审美理想,虞愚书法在当代书坛中有着独立的地位。       
    (本文刊于1989年1月28日的厦门日报增刊《厦门周末》)
虞愚(1909.9.28-1989.7.28),原名虞德元,字竹园,一字挺芳,晚年又字汀舫,号佛心,又号北山,祖籍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入厦门大学学习并留校长期任教。古稀之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研究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诗界巨擘,联坛高手。

笔抒高怀 举重若轻——梁披云先生个人书法展观后感

笔抒高怀 举重若轻
——梁披云先生个人书法展观后感
丁金潮

梁披云先生个人书法展览,于10月11日至14日在威远楼展出,观者如云。
    梁先生书法初习欧、褚、颜、赵,继及苏、米、钟、王。1927年留日前夕,得到忘年老友书法家刘郁文先生馈赠碑帖。后又得与于右任、沈尹默、谢无量等名家亲近,精研数十年不辍。
    梁先生强调,“书,抒也”,要使书法的境界提高到人生的修养上,内涵才能深厚。书展融诗、书于一炉,作品内容多为自作诗词、对联,这使其书法更能抒怀寄志。诗抄《梦痕心影集》录其1928年至今的自作诗、词,字如小豆,却工整精美,诗书俱佳,韵味独特。
    梁先生的书法走的是以于右任为典范,碑帖兼融的路子,气韵兼得。其书法既有魏晋风度,又有时代气息。近当代重碑学者,多有刚硬、率直的“同弊”,而梁先生以几十年深厚功力,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线条以韧劲见长,刚柔相济,举重若轻,笔势字势动静相生,行草使转方折、圆转交替,自然流畅;用墨浓淡干湿并施,显得丰富而统一,尺幅之上水墨淋漓,元气充沛,笔走龙蛇,整体风格既老辣又飘逸。
    梁先生品格为世人所敬仰,一生浩然正气。倾毕生精力实践教育兴邦的理想,兴办了黎明大学等数十所学校,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是当代书以人传的书法家典范,书法是其崇高人格的写照,体现了他“抛却乌纱与紫袍,拼将肝胆话风骚,忧怀最是关天下,虎啸龙吟意气豪”的抱负与气魄和“无端书谱传名姓,春蚓秋蛇转处伤”的虚怀若谷的胸怀。
    梁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黎明大学董事长兼校长、香港书谱出版社社长等职,梁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海内外誉为创举。        
    (本文曾刊于1989年《泉州晚报》、《福建侨报》,编者各有删改。)

梁披云,学名梁龙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生于福建省永春县,2010年1月29日上午9时许在澳门逝世。长时间居住在澳门,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从文章衣冠到人格表征

字里功夫内外求
——周焜民书法浅赏
丁金潮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宋元时期曾是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里活跃着一个立足传统融汇现代理念的书法群体,其中有一位颇受瞩目的文武兼修者——周焜民。
    他少遵父训“字为文章衣冠,不可不锤炼”,从颜真卿《多宝塔》和赵贴入手,打下坚实书法基础。我初从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厦大教授余纲学书时,说从泉州来,余老师即提起,泉州籍学生周焜民在校时书法已很具功力,气象峥嵘。后其一直致力于贴学一路,尤专注行草,从现代名家上溯董、赵、颜至“二王”,取其意韵;旁参篆隶,强其骨力,融会汇通,不断充实精气神,逐渐自成一格。我个人最喜其融颜董风格为一炉的小行楷自作诗稿,诗书合壁,若与清代进士佳作同列毫不逊色,允为上品。
    他的作品多为自作诗文、名胜题刻、拳谱、日记,从不骛于入展评奖,观其书写过程十分率意、自然,充分显示为人之本色。如其楷书雄浑肃穆,具庙堂气象;隶书刚劲奇崛,秉豪侠之气;行草灵动、清新,尽显名士风流。其作书除了谨守笔法、结构、章法的一般规律之外,会考虑书风与文字内容、作品展示环境的协调,但不过多考虑艺术标准和视觉冲击力。其书风蜕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象有些书家为变而变,而是厚积薄发,不断通过临摹、消化,遗貌取神,脱胎换骨。所以,其作品之价值不在艺术性,而在文化性;其创作无作意,而有真性情;其立意无悦世之心,而识者皆重之。
    退休后,他得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书法,除了坚持临摹日课,更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当今书法潮流。为正确引领泉州书坛,他提倡传统,举办临摹展;强调融合,拟筹碑风书展;鼓励创新,经常性支持青年书法家联展;重视理论,复办《泉州书法》。他自己尤以开放、放松的心态,玩习笔墨,由法悟理,由理入道;创作也逐步地关注现代元素,如书写节奏、水墨渗化乃至展品装祯,诚如古人所言“提得起,放得下,见得确,把得定,看似有常,个里却有大分晓”。百川汇流,终成大海。天下万事万物,无不有共通之道;若真有心于书,书外之每事每物无不关乎书,不管是社会事功、人生历练,还是文学武术,只要你付出真诚与努力,都必将使你有所了悟,终增色于书艺。在这方面,先生无疑是典范,并时有心得教导我辈。
    中国书法作为传统艺术之所以高于京剧,在于它是作者人格和情感的自然、真实表征;而京剧是表演,须描摹戏中人。但是现代社会,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使许多人未能潜心笔墨技巧,进入专业之门;别一方面书家的职业化,又使许多书家未能象过去的士大夫一样承担起更重大的社会责任,造就书法背后更强有力的人格文化支撑。为此,据说日本人曾夸张地宣布,随着林散之的去世,彻透着士大夫精神的中国传统书法已经终结。日本人殊不知中国的许多真正的修行者在于他们的视野之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执着的书法追求,使周焜民克服了上述中国当代学书者的局限,坚守着中国书法的正统血脉和人文精神,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2005年,周先生在泉州威远楼举办个展,余有诗曰:“惟真名士自风流,字里功夫内外求。墨化实虚分黑白,笔开混沌写春秋。青霜紫电腕间现,丹鹤苍鹰天上游。巷议纷纷话展览,一时颜董压曹刘。”
    (此文曾刊于《东南早报》)

周焜民先生生于一九四五年,祖籍福建泉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泉州晚报总编辑、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为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武术家。

崇两宋道统 开北宗新境——记当代北宗山水画代表人物何延喆

崇两宋道统  开北宗新境
——记当代北宗山水画代表人物何延
丁金潮
    自明董其昌提出山水画南北分宗说以来,附和者有之,持疑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后客观上造成南扬北抑,北宗一脉日趋式微,但这其中天津美院何延喆教授可谓“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者。
    历代许多有识者,包括当代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用大量笔墨肯定了北宗在中国画史乃至文化上的重大价值;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董其昌可能因己不能为而贬抑北宗。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言论都有一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故徐的观点自有其合理性。而艺术说到底就是追求对这个世界和人的感情的自由表达。关键不在于表达手段如何——是渐修还是顿悟,而在于效果优劣。何延喆也许就是从这一角度,发现并肯定了北宗的价值,并抛开争议、身体力行、直抵本心地学习、继承和发展北宗山水画。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就是其理性的光芒。
    作为践行者,除了有足够的理性,还必须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即韧性,因为北宗画者必是渐修的“苦行僧”。何延喆没有被主流和非主流的成见所左右,在求学期间即关注、学习北宗,耕耘在美术学院的讲坛上仍矢志不渝;中年以后又正式入室,成为北宗大师孙天牧的弟子,可见其继承北宗传统技法的决心。作者有幸在何延喆主讲的清华美院高研班学习,亲见他年轻时临摹的古代尤其是五代以来北宗名画的临作。其所学几乎遍及所有名家,如荆浩、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周臣、袁江、袁耀等等,所下功夫之深令我产生一种内心上的震撼。他不是一个守成者,而是一个开拓者。他发挥学院出身优势,理性地借鉴了西方绘画善于表现体积感、光影效果的长技,而更加注重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领悟与创造。几十年来,何延喆每年都要数次深入祖国名山大川,聆听山水清音,了解风士民情。他除了通过写生累积大量素材,探奇寻幽、发现美的原型外;更多的是静观冥想、拓胸养气,参照古画神理,融合人天、变化气质。他对学生的写生也是这样要求的。
    何延喆注重以诗书养心,读书不计其数;古今画论自然不在话下,聊起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尤其古典诗词名篇脱口而出,其记忆力令人惊叹。他书法造诣殊深,书学倪瓒,旁参唐人写经;古意盎然常有题画诗词佳作,清新出尘,顿使诗书画联璧生辉。
    功深多悟,历劫成佛。何延喆近作凸显高士野老情怀,奇峰怪石、青柏翠松、奔流飞瀑,气势飞动而使人心怀澄净,不愧为当今浮躁社会开辟的一方清凉境地。何延喆淡泊自处,不争名利、不刻意标榜创新,而是从心所欲、以形写神、循心渐变,形成自家面目。不疾不徐,心手相通而相忘,在其笔下阳刚坚实的线条、丰富的山石树木形态、果敢爽利的劈斫、一次成型的泼墨,已成个性标识;尤其是皴法,以“拖泥带水皴”(即斧劈皴之变体)最为典型,已迥异于自北宗发源以来包括当代力求创变的陈少梅的任何一家,摆脱了既有的面皴的定法、程式;而是根据气机的流动、瞬间的感觉,如书写狂草书般挥洒,丰富而独特地表现了山石结构与肌理的写意性的美。他的创变在当代山水画坛有其不可替代性和学术意义,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人生的感悟。
    何延喆不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仁者,矢志传道授业,培养人才,振衰起微,复兴北宗。他长期致力于理论研究,所著《中国山水画技法学谱》、《北宗山水画法》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类教科书中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曾一版再版。何延喆除了长期执教于天津美院,近年还在清华美院开设了高研班,同时,择其优者还培养了不少入室弟子,为续传北宗山水的薪火不恤绵力。
    董其昌提出南北分宗说以来,文人画的崛起,使山水画笔墨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并似乎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仅有文人墨趣,不通山水之神,终非大美。政治、权威所能确立的是法统,而道统自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山水画的最高层次之美在于意境,唐兴宋盛,乃道统所在。
    何延喆敢于担当、不避苦冷,崇尚唐宋道统、开辟北宗新境,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执着,已然一代名师风范……
    (此文曾刊于《中国书画报》)

何延喆,1946年生,天津人。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研究、教学及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197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著有《中国山水画技法学谱》、《北宗山水画技法》、《中国绘画史要》、《改琦评传》、《唐棣》、《刘奎龄》、《陈少梅》等著作。另有数十篇论文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画风严谨踏实,气势恢廓。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在海内外诸多展事活动中获奖。

游心诗书画 抗迹氛埃外

游心诗书画  抗迹氛埃外
丁金潮

    二十多年前我就知道余险峰,因为当时我感觉他是全国书家中学米芾走在前列者之一。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相互熟稔,而今我更加感佩他书擅笔墨、画重意境、诗有才气。抗迹氛埃,不流俗、不跟风;出于传统,备其大雅;契合心性,求其自然;致力创新,自成一格。
    书擅笔墨。余险峰书法从米芾入手,得其圆劲,线条哪怕细若游丝也富有立体感。后上溯颜真卿、怀素、张旭,求其恣肆,因势赋形,不再执著于字形,收敛了米芾的锋芒,而更强化了长线条的运用和铁筋般的线条韧性。作品注重大效果与整体气息,因用笔的节奏变化而自然生成章法。他还善于把画的墨法引入书法,做到笔墨相融,润燥相生,蕴五彩于黑白之中,从而增强章法的起伏跌宕。
    画重意境。余险峰国画兼涉花鸟与山水,属传统的文人画。好在他非专业出身,少了很多画法的条条框框,多有新意,如其独到的画梅新程式、远山的墨法就备受行家的赞许。他以书法的笔意入画,中侧破锋并用,“写”意很浓;以诗意造境,特别是常在山水画上题上自作诗,使得笔下不管是奇山大川,还是小桥流水,皆是其性灵所寄,精神所托,并使观者也仿佛回归了精神家园。
    诗有才气。余险峰诗作不多,但皆随缘有感而发,因此造出许多佳句。大气者如“东海借得涛千顷,豪气时从笔底来”。灵气者如“半缕溪云随意住,满渠清响洗心空”。清气者如“清风翠竹送蝉鸣,梦觉客来茶正馨”。
    余险峰的诗书画颇受赵朴初、梁披云诸老赞许。如梁老有诗赞曰:“心融儒道释,艺绝画诗书;抗迹氛埃外,险峰气象舒。”余险峰近日将举办个人书画展,在其即将开幕之际,此文权把它当成一个“粉丝”的一声喝彩。
    (此文曾刊于《泉州晚报》)

余险峰,1947年12月生于福清东壁岛。现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福建行政管理学院特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建省政协七八九届委员、省政协海云墨会副会长,有专集《余险峰书法》、《险峰翰墨》、《余险峰书画》等出版。

魏晋遗响 隐于佛国

魏晋遗响  隐于佛国
丁金潮
    曾几何时,佛国泉州西塔下,朴园俨然东坡之雪堂,树工蓊郁,花果繁茂;高朋满座,时有方外,或高谈阔论、或小酌、或读书、或书画,或听琴、或闻香,甚或述武,来者皆自在,直如自家庭院。其主人似甚为神秘,迄今已蛰居此十有年矣。
    此前又二十年,其人亦商亦文,足迹半遍世界,尤于香港、厦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皆常住,与丰子恺、林散之、虞愚、祝嘉、瓦翁、梁披云、饶宗颐等文化名人交游甚欢,亦师亦友,道以日进。至今其偶尔谈起丰子凯、林散之等师辈故人时,仍沉浸于当年问道的情境,眼光神色之间,闪烁着文化薪火相传的企盼与使命感……
    此前再二十年,其人幼受庭训,博学经史,中外文哲,尤雅好诗书。弱冠之年,有缘参与弘一大师纪念馆筹建,熟悉大师艺术与生平,立志以大师为人生楷模,探艺求道,正本清源,有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之担当,无名利闻达之羁绊。即使在人心沸腾迷乱的文革期间,主人却仍展万卷书于案上,跋万里程于脚下……
    屈指之间,半世纪逝矣。其人游于艺、志于道,于今效法弘一大师诸艺舍弃,纯以书载道,不盲从于目下之“主流”,但求道统真源长续……
    书法之成,首重学养,有文,非仅笔墨技法要诀。“晋荀羡登京口北固山观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诸君,又当蹇裳濡足。书秦汉碑亦当如此”。 (主人跋自书汉碑联);“以诗之波澜,徘恻豪情,兴余笔墨,与诗浑然…,非造养人生,象外环中,道近自然,盎然高境者,不可言说——题某诗人、书家。其文风高古,诸如此者……真书家以书载道,非只以艺娱人者,无文者书匠。其文脉源于弘一大师一系,由圆拙师接引,常得丰子恺、虞愚诸先生点拨,由诗及文及经。青年时,积就诗文稿若干,文革付之一炬。于“世说”、苏轼小品、金刚经、心经等尤多心得,随缘感悟§,一超直入如来地,令闻者终生受益。
    道亦有缘,得法由诚。70年代中,其人上门拜访散老并因谈及弘一大师因缘,四、五年间,有幸常亲散老笔墨。其常谓,其书得法,除散老之善缘,也有个人参悟,即离之间,师迹更师心。主人近散老左右时,体察其笔法、墨法,既入其门,复探其源,淫浸于汉隶、李邕等法乳,求其滋养形貌气格;进则循其价值取向,由儒入释,身体力行,致力于社会事功和人生终极关怀,求其精神也。也感悟到散老其人其书不可重复,当在师辈传统基础上,由即向离,走出自己的路;首先,在精神取向上,主人追求自己的真受,首在玄学个体的人文关怀,从心所欲,实践魏晋风流;次在书法源流上,以碑入贴,用功于张猛龙、云峰山石刻、褚遂良、书谱、旭、素、杨凝式……,脱略形骸,追求真源;再次在技法上融汇通变,塑造自家体系。其曾说:笔法岂止于手眼之灵,更在身心之合,要得全身力贯、纯以气运,始得内力之大美。我因主人启发,得句“万种风情腰际出,浑然一气寓方圆”。其人书融碑贴,不拘泥于技法、形骸,而重气格、神理,尤善于吸收构成诸家审美特质之优秀元素,因变得势,由势得气,笔法不计中侧方圆,徐疾刚柔曲直并用,而求其元气充沛,节律优美;结体忘乎规矩,因势导气成形,自在为崇,宽博为尚,直写自家胸臆。章法注重艺术“语境”,因内容、尺幅、心情、追求,瞬间调动平生所学,求多样之变化统一,得抒情写意之奇趣,提倡书,画深层之文学性。
    万法归心,象由心生。其人出生闽南世家,家庭人生盛衰荣辱历尽,尤以文革中家藏黄道周、弘一等明、清人真迹文物被洗劫一空,回首惊心反萌发平常心。数十年如一日,读书至深夜甚或凌晨,习字废纸年以车载,弥深弥勤,具大恒心。改革开放谋创事业,方兴未艾,因八旬老母在港思乡,毅然转身,甘于回乡沉寂十有余年,奉母得享百岁大寿,足孝悌心。积极参与港人捐建希望小学活动,对问学者更是倾其所知,扶助成全,见济世心。独特的人生家世经历,造就主人独特的心象:非儒非道非释,亦儒亦道亦释,近弘一而差似,师散老而无形,也许更象魏晋时代那群优游林下者……,以笔写心。其认为,艺术首要体现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主体对自然、社会乃至宇宙的感悟话语权;书法要表现中国精神与气派,弘扬汉唐正大气象,体现人的自由独立精神,体现和促进个体中整体性的发展。所以,他的字如其心象,自成一格,自然流宕出奇逸、古拙、自在、博大之美。
    中西大文化融合,其路远兮。其艺术风格日新,但他从不松懈。旅居海外、周游世界、广交朋友,使他独具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和开拓精神,其志其学,弥往弥新。近年,他对西方结构主义等艺术流派,如梵高、高更、毕加索等关注研究甚深。他批判地接受了将中国精神与西方技术结合的观点,以弘一大师消解佛学的理念、实践为经验方法,借鉴西方视觉审美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理性地梳理了传统书法中点线面色的构成规律和典型;关注当代书风,从不简单否定和照搬,而是从历史高度,中西参证,分析得失,鼓励创新。他主张艺术家要超越历史传统、挑战个人极限,大胆留下个人印记。接受西方重视艺术语境的理念,强调创作时全身心融进艺境,达到以点寓面、以瞬间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永恒……
    吾常游于朴园。其主人何人?乃泉州藉旅港著名书法家也:姓林名坚璋,字颖之,号朴园。香港《书谱》原副总编、泉州市书协创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愿天下有识者共赏鉴之。
    (此文曾刊于《东南早报》,编者略有删改。)

林坚璋,(1946-   )字颖之,号朴园,朴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光明书画会顾问,福建泉州书协顾问,福建泉州师院客座教授。曾任香港《书谱》副总编、泉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古今书家辞典》等多部辞书。

人书俱奇 卓然名家——记著名书法家王乃钦

人书俱奇 卓然名家
——记著名书法家王乃钦
                           丁金潮
    二十年前,乃钦先生即感喟:“此生成一名家可矣,大家则不敢望也。”其时,我以为这是通古博今的先生为己测命。随着对书坛的了解、书法的体悟和与先生的深交,今始知先生所计非关富贵,而是在书法时空纵横两向坐标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先生自幼习书,有半纪之功力,五体兼善,碑帖融合,风格典型;阅历丰富,诗瓢日满,是本色当行的诗人;学贯文史哲,文论、书论称誉业界;以国立华侨大学名教授身份,交游遍于全国,尤在泉州文坛、民间富有传奇色彩,真有古名家之风也,亦非当今一些活跃于全国书坛占据重要位置之所谓“大家”可比拟者。
    先生学书从赵、颜楷入手,于颜楷所下功夫尤深,至今犹能书一笔纯正颜楷,74年就曾于香港《书谱》杂志发表作品,入道之早可见一斑。78年高考恢复,先生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并成为厦门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创会会长,其间常请教于罗丹、虞愚、余纲等闽南书法名家。于二王行草、二爨、张迁、石门用功甚勤。毕业后到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教学相长,学养日深,书学师法远肇商周,直取魏晋,近绍宋四家,出以何绍基、谢无量、弘一及新出土的汉简笔意。行草和隶书风格初具,频频在全国各种大展赛中获奖。时上海《书法》曾对全国37位中青年书法精英做系列报道,先生荣登此榜。近二十年来,先生不骛虚名,专注学问,优游碑帖之间,纵情诗酒,流连山川,置练心于练笔之先,致力于忘形得意、脱胎换骨、以古为新之蜕变,用心之苦,用功之勤,真是“甘苦寸心知”。
    我与先生结识是87年春节前,经厦大余纲老师介绍,我战战兢兢,然先生不以农户子弟、无名小辈见嫌,即以师兄弟相称,且延之以家酿,亦由此可见其古道热肠、豪侠之风。尤其近十年来不时相聚,诗书下酒,畅谈人生,自觉知其人胜于知其书,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教益颇多。先生早年命运多舛,作为66届高中毕业高材生,因文革未能顺利进入高校,务农、打工、开书画室,历尽辛酸;先生天资聪颖,偶然亲聆先生演唱通俗歌曲,其对新旋律真是一听便熟,目睹先生戏仿新疆舞、西藏舞,惟妙惟肖,暗地里感佩其天生的节奏感和造型能力。去年暮秋有幸与先生结伴进行为期一旬的江西之游,与先生联吟于山水之间、舟车之上,其浪漫情怀、敏捷诗才此生难忘。此次文化之旅刚结束,其10多首佳作已见诸《书法导报》。更可贵者,乃其近作见诸《书法导报》之《二十年目睹书坛之怪现象》8首绝句,针砭时弊,振聋发聩,非正气义胆者所不能为,如:

  《吹捧》“套话媚时年复年,竟将竖腐比先贤。眼中垃圾当除尽,还我书坛一片天。”
    《大师》“仰止高山仰大师,大师风范众人推。国学式微鸦雀噪,不信时人乱鼓吹。”
    先生乐于教书育人,曾弃官以专攻学术,而我是公务员,但先生并不偏激和故作清高,总是鼓励我,读书人要以经邦济世为第一要务,可见其胸襟气度。常作先生座上客,时逢先生与夫人比试烹饪技术,下手山里竹笋、民间豆皮、江中紫鱼顿成人间至味,“三杯聊品风情味”,其淡泊高远、天真平和之致豁然无遗。
    先生于书法强调根植传统,但更强调风格与格调,并将之提高到一个艺术家价值之所在的高度来认识。先生常说:“艺术要有它的不可替代性。”他以行草和隶书见长,整体格局气息在奇、拙、新三字之间。奇,即守正出奇,其章法、结构、笔法遵循传统,而多有创意,因势赋形,自然尽态,饶有奇趣,既杜绝平庸,又奇而不怪。拙,即弃巧守拙,以碑入帖;其用笔以中锋、涩进为主,擅调动指、腕、臂乃至全身之力运于笔端,筋强骨遒,气大力沉;行笔但到轻歌曼舞处,神通古敦煌壁画之“武舞”,是“武”又是“舞”,见灵动又不显纤巧,虚实相生,确有自家路数,得拙、圆、重、活之妙。新,即以古为新,以我为主,熔铸百家,融通五体,体悟万物,且加入时代风流,自创一格,独具风神。先生求新求变,而又不为新而新,为变而变,却为求大美而竭精,为从心所爱而殚虑,几番脱胎换骨,心中、纸上之凤凰涅磐几番浴火重生!
    近二十年,常有先生的“粉丝”劝其一定要到北京发展,称其到京必然PK掉一大帮所谓“大家”、名家,先生皆一笑置之。窃以为,名家、大家不如修炼到家,若非真本实料,即使跟“神七”上天,落地仍废纸一张。先生少年时不敢想象中年可为书法名家,中年时不敢想望此生可为大家,哪日把这些念头也都放下了,也许立地成佛,即为大家了。况且,学书至乐在于将之当成为已之学,而非干禄之书;在于高手神交、笔谈之间,在于知音相视一笑之中……

王乃钦,号六柳斋主,1947年生,泉州惠安人。现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福建省书协常务理事,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学术顾问,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以碑入行 雄强朴茂——记著名书法家李德谦

以碑入行 雄强朴茂
——记著名书法家李德谦

李德谦是我的书友、武友和乡友。从根本上讲是道友。
    德谦书法上的成功主要来源于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在他开始学书的那个年代资料匮乏,一个旧版《柳体字帖》及其尾记中有关唐驼勤奋练字十年而终成一家的故事,一起滋润着他习书的第一个十载岁月。此后,他开始寻访名师、与省内外书家交流,取法也开始上溯,陶镕秦汉,植根北碑,以楷入行,参以黄道周笔意,渐显自家体势。89年《书法报》曾专题评述他的书法,尤称道他的“碑体行书”初具个人面目,令人眼睛一亮。但他的书法并不因此“结壳”,而是不断添加营养,固本培源,继学李北海行书,旁参唐宋明清诸名家。近十年他于“二王”行草临慕用功尤深,碑帖整合,方圆兼施,返实入虚,别开境界。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荣庆先生评价其书法:“洒脱而有韵致,功力深厚,熔铸诸家而自成面目”
    德谦书法上的成功,还来源于他热衷的书画收藏鉴定与武术修行。他这些方面的工作始于二十多年前,作为有心人,他的收藏有好几个系列,如“清代进士举人系列”、“民国名家系列”、“民间系列”等等。通过鉴别、比较、玩赏,帮助他从“法”入“理”,由“理”涉“道”。尤其几个系列的真迹,日夜揣摩,使他能够以古为则、以人为镜,识大体、明源流、知得失、效人长,把握努力的方向。德谦尚武,尤痴迷于大成拳。大成桩功也许使他在用力的整体性方面悟到了什么。他教学生用笔多强调中锋逆推法,而自己运用则最为娴熟自如,笔杀纸处,元气淋漓。加上他有深厚的唐楷功力,任随章法起伏跌宕,其单字均能保持合理构架,显得匀称安泰。由于结体的轻松自由,使他章法的营构方面显得十分从容,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他的书法风格总体可谓雄强朴茂,尤其创作水平的稳定性、作品的耐看性是当今许多中青代书家所望尘莫及的。
    面对成绩,德谦淡然处之。他有自己一套关于书法的目标、计划、理念,并将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他认为:“书法艺术是借助线条语言来展现作者的个性,所以作品的成功重在锤炼线条,塑造与众不同的间架。”他现在已经自觉进入“为书之道,笔墨关情,炼心为上”的阶段,除了书法本体的修炼外,也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二法门”。当下,德谦正精心整理几个系列的藏品准备付梓,不时有自撰诗联问世。作为书法家,德谦正值青壮年,正是大踏步往前走的时候,路将越来越宽广……

李德谦字吉之,号聚虚斋主、一砚斋,笔名雁山,1955年10月生,福建晋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泉州鲤城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书法作品曾经获“全国第一届楹联大展”银奖、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奖、福建省政府综合文艺最高奖项“百花文艺奖”等大奖。

理性与诗性的交融——青年画家徐俊印象

理性与诗性的交融
——青年画家徐俊印象
丁金潮

初次见到徐俊的人物画,十分钦佩他的造型能力和线条骨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徐俊担任清华美院何延喆北宗山水高研班的助教。我在这个班中,作为一个山水画的初学者,经常得到有效的辅导。回想起来,他的讲解之所以能给人予极大的启发,在于他能把法上升到理的高度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当下的青年画家多一味强调艺术感觉,殊不知没有足够的理性,缺乏思辨能力,艺术追求将丧失方向,必将导致艺术上的停滞甚至倒退。徐俊因读书而明理,这是他的造化。
    偶然读到徐俊有感而发的诗词作品。惊诧于他的灵性。诗有别才,非关学问,而是秉于天赋。这种灵性闪现于画中,其神彩自不一般。
    作为艺术同道,我深感徐俊与道有缘。他山水、花鸟、人物兼攻,作为挚友,我期待他以自己的品牌产品,扬名于画坛。

     徐俊,72年出生,江苏丹阳人,吕凤子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会员,清华美院何延喆北宗山水画研究室助教。

书法不仅仅是写出来的——对话龙开胜

书法不仅仅是写出来的
——对话龙开胜
丁金潮
    读完龙开胜的《书法是文化的更是技术的》一文,觉其人亦甚为可贵,直抒己见,不藏己拙。但读过《书法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其文,则感到这个现有体制下的书坛宠儿恃宠生骄,面对不同意见,不能足够地理性对待。
    诚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技术上的难度,也即其专业性。但思考问题不能停留在“朴素”阶段,要理性地看到,任何一名成名成家者包括龙文中所点到的任何大家,除了要有专业水准,更要有综合素质,人格修养和人生历练,否则,不可能脱颖而出。而且,正如龙文所讲“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要过于神话或者迷信某些权威或固有的思维模式,应该还原于它的本来面目,本来的实际”,书法有史以来,其主流长期是作为一种文人余事,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艺术门类。直观地看,建国后其他艺术门类的全国性协会先后成立,而书法协会迟迟不能面世,就是因为书法是不是专门艺术门类存在争论,这便是其明证;理性地思考,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如唱歌起源于劳动号子等,但一项有艺术倾向的活动要成为专门艺术门类,要在其在生产劳动中提升并独立后才成为可能,因此,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严格讲是在毛笔退出实用书写的舞台后。总之,书法相对于其他艺术有其特殊性,尤其它的主流长期作为文人余事,强调“书为心画”,使其更强调 “字后的人”,强调书写技术训练之外的人文精神、人文修养支撑。开胜君殊不知其所举例的王羲之,透过《兰亭集序》一文和《兰亭集》中的王诗,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至于苏东坡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比不上王羲之,不能简单等同于书写难度的PK结果。还有,唐驼书法“很快销声匿迹”,“在于其书法水平还不足以让人们承认”,更在于其综合素养的不足,注定他一生再努力书写,永远也不可能接近王羲之。
    人看问题总有一种本能,即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说。衡量一件书法作品的水平,往往书写强的书家强调书写训练,文化强的强调文化修养。而正确答案当然是不能偏执其一端,特别作为正确的书家个人发展思路是,每个书家都要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短板”,“增益己所不能”。以前看到开胜君的书法作品,第一感觉是雅,第二感觉是甜。读了龙文,进一步臆断其雅只是“雅有门庭”之雅,甜是成名过程太顺了,糖吃多了,以至不其他滋味,甚至听不进不同意见。奉劝开胜君,既能不藏拙,今后除了多写,更应多读书,还要多想,包括反思不同意见。当然,我也同样奉劝书写能力不行的人,不要以学问才情为幌子,而偷懒欺世!
    书法是写出来的,更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包括想出来的。
    (此文曾刊于《书法报》,编者略有删改。)

龙开胜,1969年8月生于湖南隆回人,现役军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本科班。现为全国青联委员,第五届中华英才获得者,中国书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硬笔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

试论毛泽东草书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有益启示

试论毛泽东草书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有益启示
丁金潮

【内容提要】 毛泽东草书日益得到当今书坛和群众的推崇。关于毛泽东草书赏析和艺术之路回顾方面的文章屡见不鲜,而系统地探讨毛泽东草书对当代书法特别是草书有什么借鉴意义的文章尚不多见。本人试图通过对毛泽东书法演变过程和书风特征的分析,阐明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要把草书作为当代书法发展主攻方向,全面、正确地继承书法传统,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坚持书法本体修养与多学科融合并重和书家职业化要适度等有益启示。
    【关键词】 毛泽东 草书 当代书法 启示

近几年,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尤其“毛体”草书,备受当代书坛和广大群众推崇。毛泽东被公认为是一位“无意求书名而闻名”的书法大家。2000年12月由《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组织的“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专家评选揭晓,毛泽东的狂草名列第五,其在当代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全面考察毛泽东走过的书法艺术道路,深入剖析其书风特征,无论对认识二十世纪书法的特质,还是对指导当代书法发展特别是草书创作都大有裨益。
    一、毛泽东书法演变过程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他的书法演变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期,毛泽东接受了国学传统教育,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基础。他广泛研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书帖,苦练柳书、欧书、颜书和魏碑。从中央档案馆收藏他1920年前30多封书信的手迹来看,多为楷体。如1913年的楷书《离骚红》和行楷《讲堂录》,1915年书写的《十六字铭耻》和《致萧子升》的信,以及1918年的《夜学日志》题字等。
    第二阶段是1921年到1949年。这期间由于流动性大、斗争严酷等历史原因,毛泽东留下的书法作品不多。但这是毛泽东书法艺术从技法到风格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他的书法字体大小变化丰富,骨力劲健,斜中求稳,讲究气势。有时显得锋芒毕露,跨行跨距,无拘无束。如他写的“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大字行楷。至于《沁园春·雪》等更是震烁古今的经典佳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第三阶段是1949年进北京后到晚年。毛泽东遍览历代名家法帖,最终把目光紧紧锁定在草书上。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一时期他从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借出大量草书原作、阁帖及印刷品,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徐渭、傅山、于右任等草书大家之作都曾寓目,特别是对怀素的狂草情有独钟,笔下习气渐脱,由险绝复归平正,向平淡、典雅、高远的人书俱老的自由之境迈进。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主要作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西江月·井岗山》和《忆秦娥·娄山关》等。
    二、毛泽东草书特征
    从已发表的毛泽东部分书作看,毛泽东草书有风格独特、书文并茂、书如其人和帖面碑底的明显特征。
    (一)风格独特。康德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就风格”。毛泽东书法自创一格,放在历史的纵线和当代横面中比较,尽管论者说其有二王的秀逸,孙过庭的俊拨,旭素的狂肆,苏黄的深厚,董其昌的洒脱,但毛书的总体面貌皆与其中每一个体相去甚远;与当代的舒同、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更是殊途异趣,这是哪怕外行人也一目了然的。尤其是其狂草,张旭、怀素之后毛泽东一人而已,至如当代“草圣”林散之晚年主攻的也是“大草”,狂草也未涉及。
    (二)书文并茂。毛泽东墨迹以书信、题词、手稿和自作诗为主,其精品尤以自作诗词为多,如写给董必武的《清平乐·六盘山》、《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他善于以不同风格的书法去体现不同风格的文字内容,如“到中流击水”的酣畅,“缚住苍龙”的气慨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书文一体,诗以书载,书以诗传,相得益彰,“书文共载道”。
    (三)书如其人。毛泽东一生在诸多领域取得伟大成就,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书法作品中哲理、诗情、兵象并见,整体有一种“领袖气概”。其笔下大小、曲直、动静、奇正、开合等对立因素很好地统一起来,让我们领略了一名伟大的辩证法家的过人之处。毛泽东以浪漫主义诗情贯注书作,喜怒哀乐皆见于书,体现出书家超理性的充沛感情和精神力量。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富于高超军事和政治斗争艺术,正如沈鹏评其书法“着眼总体战略而不拘泥一城一池之得失”,[2]因此,他不避锋芒,笔画中常出现一般书家禁忌的“长枪大戟”,作品别具兵家气象。
    (四)帖面碑底。众所周知,毛泽东草书得益于怀素最多,似乎是典型的“帖学”。但是,仅有帖学营养,毛泽东的草书是难以达到那样的高度。一是从其成功的作品看,其结构多属魏碑“斜画紧结”一路;用笔不是一路使转,而多用逆锋、方折、断笔等笔法,也得益于魏碑。二是从早期作品看,如1918年的《夜学日志》题字,明显地展示了其碑学的功底。
    三、有益的启示
    或许有人认为,毛泽东书法得到那么高的评介,是笼罩着政治光环,是书以人重;如此领袖人物几百年、几亿人中才有一个,其成功经验没有普遍意义。殊不知任何特殊性中都包含着普遍性,否则,譬如怀素是和尚,书法有禅意,我们都不当和尚,其书也不可学了。相反地,我认为毛泽东书风对当代书法特别是草书发展有以下有益启示:
    (一)要积极开创崭新的草书鼎盛时代。毛泽东在书法上能有这样的影响地位,与他以草书特别狂草作为主攻方向的睿智选择是分不开的。草书难度大,以前学书者拥有的资料匮乏,对草书丰富笔法的掌握无从下手;不象当代出土的资料越来越多,印刷品与真迹相比惟妙惟肖。所以,敢于涉足者少而又少,尤其狂草在书史上可观者仅数人而已。正是这种稀缺性,给有志者予极大的作为空间。毛泽东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主攻草书又适合他的修养和个性,加上充分利用资料上的优势,迎难而上,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家要在浩瀚的书法时空中选准位置,才能留下美好的痕迹,跻身书法史。随着电脑的普及运用,书法的实用性进一步削弱,相应地对艺术性的要求增强。草书作为书法五体之一,其艺术性是最强的,与实用拉开的距离最大。在当今这样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里,因草书更具有可塑性、多变性和节奏感,所以最能体现书家的艺术构思、心灵的律动和情感的宣泄,更能吻合现代审美意绪。我们希望有更多书家把最终的目标定位在草书,尤其是狂草上,甘于寂寞,用几十年时间,打好诸体基础,象毛泽东、林散之那样字内、字外功夫并重,晚年专攻草书并独树一帜。我们希望草书领域群星璀璨,有更多的大师、更多的精品,开创出一个崭新的草书鼎盛时代。
    (二)全面正确地继承书法传统。当代书法品评包括全国性书展评审,也重视作品的师承关系,强调要从传统中来,但这种品评多为“瞬间判断”,常停留在技法层面,对作品中包含的人格和文化气息重视不够,不能提倡对传统的全面继承。我认为,书法传统可分为“精神传统”和“笔墨传统”。“精神传统”是传统的根本所在。要克服一讲传统就是用笔、结构、章法等纯技法传承的倾向。传统书法历来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倡人书并重。我认为,只讲“书如其人”是片面的,要讲“人书一体”。因为,书法有时候是正面地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和文化素养,如“二王”、颜真卿、毛泽东等。有时是侧面甚至反向的反映,典型的如褚遂良,其为一介英武将领,而字却秀如婵娟;又如张瑞图性格内敛圆通,书法却刚劲方折、锋芒毕露,这又是一种书法对人的补偿性反映。以人的整体性发展来促进书法的进步,从优秀书作可见书者优秀的人格所在和美好的情感。这是书法高于其他艺术的地方,也是毛泽东书法在当代书坛之杰出所在。毛泽东所在的时代其实钢笔、铅笔已普遍使用,他本人也是多种书写工具并用,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他的书法发展方向,没有把书法当成纯艺术来创作,而是达性抒情,毫无取悦观者之意。其视觉效果尤其是作品的人文气息毫不逊色于古人,甚至有所超越。当代展厅中的书法作品,似乎每一个人风格都很突出,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放在一起就互相湮没。究其原因,就是书者只是着力于技法的修炼和创新,而不是人书兼修,不能着眼于全方位接收前人好的气息,培养自家气象。总之,我们不能以时代的变迁,书法实用性的退化为借口,退而求其次,把书法只是定位于“艺术”,应该把书法放到是否有丰赡人文含量的高度来评判和锤炼。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轻视笔墨传统。相反地,精神传统要以笔墨传统为载体,二者虚实相生。具体地讲,如我们临二王,在学其技法的同时,要学习其魏晋风骨和自由精神;我们悟到新时代需要“秦汉雄风”,就应投入到秦篆汉隶的书法本体学习中去。
    (三)弘扬锐意创新的精神。毛泽东虽无意当书家,但其写字却有很强的“以我为主”的创新意识,较早地有自己的风貌。我们要从毛泽东草书的这一成功重要经验中等到启发。一是增强“我有我体”的意识。中国书法素有提倡创新的传统,对王献之、米芾、郑板桥等有创新意识的书家特别推崇。有无自家面目,是一个书法家成功与否的关键。当今,我们应大力弘扬这种品评标准和创新精神,鼓励书家敢与古人争一席之地,不怕挫折与失败,锐意创新,独标一格。二是学习传统要注意把握“核心”,做到遗貌取神。毛泽东在与舒同谈论书法时说:“书法这门艺术,要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取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3]在方法上,毛泽东特别注意以目代腕,以细致观察、深入分析和整体把握为主,不作低效重复的亦步亦趋的描摹,这也给我们在学习传统中如何有效“取神”以启示。三是要打破框框,广取博收。清末民初以来,碑帖之辩愈演愈烈,或抑帖扬碑,或重帖贬碑,甚至至今还有人主观认为学碑者不利于在行草方面发展。[4]但毛泽东不拘泥于此,只要是优秀的成分他都吸收为已用。时至今天,我们更不要有任何理论上的迷信,不论是帖、是碑、是经;无论是经典的,还是民间的,我们都要努力找到合适的方法用其所长,化为我有。虽然,行草经典以贴派为主,但帖派到赵、董,尤其发展至馆阁体,已文远胜于质,流于虚弱,以碑之古质补之,可以纠偏。事实上,再如当代“草圣”林散之也是以碑的骨法用笔入草的。这种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借鉴。
    (四)坚持书法本体修养与多学科融合并重。张景岳:“人们常爱说,一个人的艺术创造是这个人全人格的体现。……如果没有深入的艺术修养,完善的人格是无法表现的”。[5]学识修养是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与书法本体的人格修炼相协调,才能通过书法形式展现出来。对于书法家,书法本体学习与创作是其书法生涯的最重要之修养。毛泽东对书法本体的学习投入巨大的热情,甚至废寝忘食。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在历史长河中多少领袖、诗人、哲学家等伟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书法大家。与此同时,毛泽东书法成就又是与其文学、哲学等方面修养是分不开的,其书法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审美,更有传播文化思想等功能。当代书法有以展览为主导形式的趋势,由于有的书法家修养局限,展品中有的内容不讲究,特别是自作诗文所占比例特别少,书法的“书文共载道”的功能明显被削弱。如果我们坚持书法的“精神传统”,站在“人文书法”的高度,那么,当代整个大文化发展趋势是中西融合、多学科交叉,书法也必须与文学、哲学、音乐、绘画、武术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书家起码要熟悉甚至精通书法以外的相关的一门或多门学科,使之与书法本体相参照、相融合;做到广取博收,字外、字内功夫并进。特别要以文学提升精神品位,以史学深化见识,以哲学求得正确的思想方法,以绘画参悟提高笔墨效果的理法,以音乐、舞蹈体察时空合一的节律美,以山川游历贴近自然,拓宽胸襟,以武术培养生命元气,等等。书法的功能也应该提高到“树人”的高度,大力拓展其传播文化思想、陶冶情操甚至健身娱乐功能。除办展外,可以经常举办书法与文学结合的专题笔会等活动,进一步重视各种商业、文化和家居场所特别是旅游景点所用书法、联文的优选,提倡高品位的书法收藏,提倡书法家自作诗文,等等。
    (五)书家职业化要适度。书家要专业化,这是肯定的。但要不要职业化,对这个问题就有各种不同的答案。类似问题文学界、体育界也存在。当今国外体育界似乎没有象我们把体育搞得那么职业化,甚至政治化。一些国外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有更多的意义是自娱自乐,有企业参与运作或赞助,也是自愿的,不象我们政府那样大包大揽。我认为这是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现在职业化书法家人群,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各种学校的书法老师;二是省级以上书协驻会书法家;三是自由职业书法家。在书法实用性日益减弱的今天,书法教育十分重要,书法师资作为传承书法的载体,显得十分重要。而其他两类职业书法家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而我们更要看到的是其局限性。解放后中国书协推迟了很长时间才成立,据说,就是因为毛泽东认为书法不必要成为一种职业。[6]如果我们把书法定位为“人文书法”(相对于“艺术书法”),那么,职业书法家在人生舞台拓展、综合修养提高方面就显得相对困难。因为没有作为其他角色介入社会,人的阅历相对是苍白的;而不能兼具文人、诗人、画家等多种身分的书家,在知识结构上就不能更多元化、合理化。而非职业书法家把书法当余事,以学养书,以人生阅历养书,不斤斤于技法的雕琢,作品自然而然会少一些“做意”,多一点大家气象。正如毛泽东无意于书家而以书名世,没有其波澜壮阔的人生,没有理论、诗歌等方面修养,就没有毛泽东的草书成就。当代其他大家如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等也非职业书法家。当今职业书法家中罕见大家“浮出水面”,似乎都可以作为书家要适度职业化的佐证。

参考文献:
    [1] 王鹤滨《行草书圣毛泽东》P1至110,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1月。
    [2] 引自沈鹏《浪漫主义精神的高扬》(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第3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3] 张荣盛、冯都《毛泽东与书法》(摘自《党史文苑》,2004年第09期)
    [4] 观点引自王春林《试分析民国以来帖学复苏和繁荣的原因》第59页(《书法研究》总第139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5] 张景岳《艺术书法大家谈》(《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12月)
    [6] 观点引自上述王春林同文第63页